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怕黑不敢曬?逾半中年婦女維生素D不足

[來:維生素D是我們身體少數能自行合成的維生素,

很容易,只要偶而曬
曬太陽,皮膚內就有適度的維生素D產生。]



中廣/陳奕華報導



怕黑不敢曬,

研究顯示,國內中年婦女維生素D不足盛行率高達50%,

以致於骨質代謝快且骨質密度低,

這個現象已經延伸到年輕族群,要是缺乏嚴重,

可能導致骨鬆或軟骨症上身,

醫師指出,飲食攝取維生素D不易,

建議露出四肢、每天小曬太陽三到五分鐘即可。



防曬過頭,當心健康亮紅燈!

一份針對台北市研究發現,每兩位45到75歲女性,

就有一人維生素D不足,更別說怕曬的年輕美眉們,問題可能更嚴重。

專家指出,年輕女性愛美怕曬、中老年婦女少出門曬不夠,

加上國內不像歐美國家,

會在牛奶、果汁、麵包添加維生素D,因而從陽光、飲食中都取得不足。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教授說:

「我們國人上街,太陽大都打傘,

太陽大都穿長袖、襯衫、長褲,都蓋的密密麻麻,

就不太容易攝取到陽光裡面的紫外線,

在我們皮膚裡面幫忙製造維他命D,有些老太太甚至有點足不出戶。」



專家提醒,維生素D不足,老年容易有骨鬆,

統計台灣八十歲以上婦女,超過半數都有骨鬆問題,

髖骨與龍骨骨折機率,比起亞洲甚至美國白人都高,

專家指出,維生素D有助腸道的鈣與磷吸收,增加肌肉強度,

降低骨折風險,也是體內組織與細胞組成的重要營養素,

專家指出,國內民眾習慣服用鈣片來保骨,

實際上,鈣得搭配維生素D才能吸收,

呼籲民眾每天讓手腳小曬三、五分鐘的太陽,

有助D生成,也能避免皮膚傷害。





[顧骨頭維生素D尚讚]



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民眾要顧骨頭不能只看食物含鈣量高不高,

因為還有其他幫助鈣吸收以及破壞鈣吸收的因素。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

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

因此如果只單單補充鈣質其實還不夠,

必須協同維生素D去促進鈣質吸收。



維生素D必須是活化形式(維生素D3)的才行,

而高鈣食物則包括:乳製品:牛奶、起司、奶粉都富含鈣成份;

其他高鈣食物,海鮮類:吻仔魚、小魚乾、蝦米、蛤蠣..等。

大豆食品:豆干、豆腐、豆皮、豆包…,

除了含有鈣質之外,也含有天然的大豆異黃酮,有助於鈣質吸收。

蔬菜類:芥藍菜、高麗菜乾、梅乾菜、九層塔、莧菜、紅鳳菜。

種子類:黑芝麻、杏仁果、腰果、開心果。

乳製品:奶粉、乳酪。



維生素C幫助膠原蛋白合成,在軟骨及韌帶的支撐扮演重要的角色。

蔬菜水果較多,例如柳橙、木瓜、芭樂、奇異果、番茄、空心菜、芥藍菜…等。



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吸收。

每天曬太陽15分鐘就可以活化體內的維生素D。

每日一顆綜合維他命亦有幫助。



避開濃茶、咖啡、可樂等碳酸飲料,會抑制鈣質吸收。

一般認為大骨湯補鈣,其實裡面游離出來的鈣質還不如一杯牛奶。

賴怡君營養師表示,

需要鈣質的朋友一定要在均衡飲食原則下再搭配高鈣食物才能加分。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基礎生物3-1]生物種概念:獅虎or虎師有些仍具有生殖能力?

針對大家昨天對於基礎生物(上)3-1提到「獅虎or虎師有些仍具有生殖能力?」的這個疑問,
科學人雜誌有非常詳盡的說明喔。

點在於,即使染色體對數相同,
但是染色體的大小、或是等位基因的
位置有差異,
在第一次減數分裂發生聯會時,即有可能發生造成基因
調控異常的基因重組。

所以在「生物種」的定義當中,子代可孕是相
當重要的,
必須確保基因傳遞好多代之後仍可以在環境當中存活。


參考資料:
科學人雜誌--獅、虎雜交,後代為何不孕?
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683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雙胞胎白虎滿周歲 生肉蛋糕慶生

[Mydas Chen博士說:「大家可能不知道,全世界的白老虎幾乎都來自同樣的父母,牠們再繁衍下去也是不斷近親交配,這樣真的好嗎?」]

(東森新聞報導)

新竹一家遊樂園養的白色公老虎和黃色母孟加拉虎,去年產下一對小白虎龍鳳胎,
今天園區幫小白虎兄妹歡度一歲生日,特別準備2公斤的虎頭造型生肉蛋糕為牠們加菜,
但惡霸的哥哥始終不讓妹妹到台上享用,看到妹妹想吃,把肉丟下去,顯示牠才是老大。

遊樂園主持人:「祝你生日快樂。」
小朋友圍在這個巨型的大蛋糕旁,高唱生日快樂歌,瞧瞧這蛋糕夠特別,
是虎頭造型的生肉蛋糕呢!
但唱歌唱了半天,壽星怎麼還不出來呢?
一馬當先的是哥哥「瑪希比」,瞧身手矯健的牠聞到味道,衝上高台享用美味佳餚,
但注意到了嗎?
大口大口吃的同時,妹妹「瑪希妮」也想上來吃,卻被哥哥趕了下去,
妹妹無奈在草地上啃碎肉,忍不住又想爬上去吃,但又被兇了下去,
但大哥還是有良心的將妹妹的那塊肉往下丟,讓妹妹自己在下面吃。


管理員說,其實小白虎兄妹感情好的很,看看一年前剛出生時,
兄妹倆縮在牆角互相取暖,模樣真是可愛極了,
但現在一歲長大了,哥哥要有威風嘛!做妹妹的只好將就一下囉!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楊日松走了 司法界和警界寫下傳奇不朽

[來:殘念&RIP。]

(中廣新聞網/彭清仁報導)

被譽為「台灣福爾摩斯」的名法醫楊日松,今天病逝於台北的醫院,享年八十五歲。
消息傳來法界人士都相當不捨和難過。
據了解,因協助偵辦井口真理子命案
獲得日本東京大學頒發榮譽法醫博士的楊日松,
從事法醫工作長達近五十年,在台灣桃李滿天下,
也被稱為是法醫界的傑出代表人物。

在台灣警界和司法界門生無數的名法醫楊日松,
民國八十七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休,接受「特種領綬景星勳章」。
而楊日松早在警總時期就成為法醫組的成員之一。
楊日松一生的傳奇故事相當多,儘管有不少的靈異傳說,
至今還在警界和法醫界流傳,
而最被各界津津樂道的,還是協助偵辦日本女學生井口真理子命案,
日本東京大學還特別頒發榮譽法醫博士學位給楊日松。

據楊日松的學生法醫楊敏昇指出,老師對台灣司法界和警界最大的貢獻,
還是建立法醫協助破案的證據。
楊日松驗屍不戴口罩及手套,為的是聞到氣味和觸摸真相。
警界至今還流傳一個楊日松的經典笑話!
楊日松以食指觸摸屍水和遺體,再將中指放在嘴中嚐一下,
接著向一旁的刑警表示「死亡時間是三天」!
菜鳥刑警也往往被騙,殊不知研判死亡時間是靠著數十年驗屍經驗。
楊日松十七年前在新竹市驗屍,一名國中女生遭殺害棄屍案,
警方忙著查訪,楊日松驗屍後斷定嫌犯是以尖的水果刀從肋骨間刺入,
警方不久抓到嫌犯,起出的凶刀果然就是如楊日松所言。
楊日松的傳奇太多,加上心思細膩,也被譽為台灣的福爾摩斯。
但楊日松在台灣法醫界寫下的傳奇,至今無人能及。

一夜蘭 全球首見

[來:Special!
新的物種一直被發現,
但更多物種因為棲地破獲、
濫採、外來種入侵...等原因在地球上從此消失。
如何讓這些生物
資源在地球上存在的久一點呢?]




〔編譯管淑平/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荷蘭植物學家在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全球首見只在夜間開花的蘭花,
這種新品種蘭花僅綻放一夜,次日日出後便凋謝。
專家形容,這是「驚人的」發現。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


這種新發現的「一夜情」蘭花,被名為「夜石豆蘭」(Bulbophyllum nocturnum),
歸類於「石豆蘭屬」(Bulbophyllum),
是荷蘭蘭花專家德佛格爾獲准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北岸新不列顛島西部採集蘭花時發現的,
此前未曾記錄在現有的2萬5000種蘭花品種中。
它在夜裡開花,而且僅維持一夜。


德佛格爾採集到這種蘭花的樣本,
帶回荷蘭萊登植物園培育,
但每當花苞長到預期將開花的大小後,都只見已經凋謝的樣子。
為了解原因,德佛格爾某天晚上將這株蘭花帶回家,
才發現有一個花苞在晚上10時開花,
後來觀察其他花苞,證實這種蘭花都是在晚間開花,
綻放12小時到次日日出後數小時就凋謝,開花僅維持一晚,
這解釋了之前為什麼每次花苞長到將開花階段,隔天總是看到花已凋謝。


夜間授粉 唯一夜間開花


德佛格爾與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專門研究蘭花的舒特曼和其他專家,
將這項發現發表於英國「林奈學會」的「植物學期刊」。
專家揣測,Bulbophyllum nocturnum是由如「蠓」等夜行昆蟲授粉。
舒特曼說,「經過這麼多年對蘭花的研究,發現一種夜間開花的蘭花是相當驚人的。」


石豆蘭屬下有2000多種品種,是蘭科植物中最大的族群,
儘管現有蘭花品種中,有許多也會吸引昆蟲夜間授粉,
但這次發現的蘭花是目前已知唯一只在夜間開花的品種。
舒特曼說,這種蘭花為何發展出這樣的開花行為,還是個未解的謎,
必須前往島上進行後續研究。不過,發現地位於伐木區內,有可能威脅這種蘭花的生存。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燕尾蝶產卵 先嚐葉味

[來:蝴蝶的成蟲或幼蟲對吃的東西可是很挑的!(有專一性)
有時成蟲外
觀很相似的兩種不同的蝴蝶,
必須要用食草的差異的分類是比較適合
的。
不同「物種」觀念的適用性其實是有彈性的。]

法新社東京17日電、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日本科學家表示,燕尾蝶會用前腳嚐植物味道,
以判斷幼卵在哪片葉子上存活率最高。

研究人員昨天說,他們的研究首次證實燕尾蝶前腳上有感應毛,
這讓蝴蝶停留在葉子上時,嚐到葉面味道。

大阪「JT生命誌研究館」科學家主導的研究團隊說,
燕尾蝶的幼蟲只能食用特定植物。
他們表示,雌蝶擁有選擇適合產卵植物的能力,
這是幼蟲孵育後存活的關鍵。
這項研究刊登在線上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科學家說,他們發現燕尾蝶在葉面上拍打前腳,
偵測到葉子有某種特定化學物質後,才會產卵。
研究人員表示,
此研究能讓外界更加了解不同物種如何透過偵測化學物質,
提高生存機會。

生命科學、數理領域貢獻卓著/中研院士吳成文、吳茂昆獲總統科學獎

[來:台灣的研究真的是非常優秀,
但是需要過人的堅持跟毅力,才能真的
成為「台灣之光」!
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效法的!]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國家最高科學研究榮譽的總統科學獎昨天頒給兩位得主都是中研院院士,
一位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吳成文,另一位是數理領域的吳茂昆。

吳成文是發現基因轉錄具有「聚合」、「起始」、「延長」與「中止」四個步驟的第一人
成為教科書的基本知識,
並發現鋅離子為基因轉錄的必要要件,
他曾任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也創辦國家衛生研究院,
引進國際學術評鑑制度、開辦感染症專科醫師訓練,
為我國的生醫與公共衛生政策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九九○年代初期,吳成文回台成立大家都不太看好的國家衛生研究院,
由於他與亡妻、知名分子生物學專家陳映雪兩人在美國都擁有研究室,
孩子也都還在美國就學,陳映雪原較希望全家人繼續留在美國,
吳成文最後對太太說:
「妳記得結婚時,我跟妳說我的偶像是誰嗎?」
陳映雪回答:「史懷哲。」
吳成文強調:「我回台灣的行徑或許很瘋狂,就像史懷哲一樣。」
兩人因而放棄美國事業回台貢獻。


吳成文:三個女人成就他


陳映雪癌症過世後,因緣際會下,
吳成文認識了現在的生命伴侶、歌仔戲名伶黃香蓮,
也成了他勤跑各國出席國際場合的重要牽手。
生性樂觀的吳成文,談起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
母親陳番婆、已故太太陳映雪與現在的紅粉知己黃香蓮,
很感謝她們的一路照顧與扶持;事業與家庭兩得意,
他感恩地說:「我覺得我很幸福!」


吳茂昆明年回花蓮當校長


總統科學獎的另一得主吳茂昆--
則是第一位發現當材料低於某一溫度時,將變成無電阻的高溫超導體,
造成科學界許多新穎材料領域的研發應用。吳茂昆也擔任過國科會主委,
並於任職期間建造海洋研究船、發展衛星和天文研究、奈米科技與數位典藏等,
並執行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對我國科技與教育政策做出重要貢獻。


從小生長在花蓮的吳茂昆,
小時候成天不是跑到山裡就是跑到太平洋海邊去玩;
現在他回應了「家鄉的呼喚」,明年二月要回到花蓮東華大學當校長,
希望將自己的學識和理想回饋鄉里,
更「不客氣」地要求小時候的玩伴兌現諾言:「你們說過要來當義工的喔!」

基因重組&基因轉殖動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jqaPSWAYY8

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相關影片

1.分子模擬DNA複製、轉錄、跟轉譯的過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ESR7E4b_8
(學生看完之後說:很像蟲在蠕動...XD
)
[分段摘要]
0'07"~1'40" DNA+組蛋白=染色質-->染色體,有絲分裂
1'41"~2'53" DNA複製
2'54"~4'46" 轉錄
4'47"~6'55" 轉譯
最後是說明血紅素的蛋白質內如果一個胺基酸改變,就會發生血紅素聚集結晶的狀況,讓紅血球的形狀變成鐮刀型。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100學年度上學期第二次段考範圍

高一:基礎生物上冊2-2~3-1
201~203:基礎生物下冊5-2~5-3
204:基礎生物下冊5-4~5-6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來讀書吧!

除了段考將近,要開始複習功課之外~
好的讀物也是值得花時間跟他當好朋友的!

我覺得各類型的「好讀物」都值得去接觸他,增加自己思考事情的面向,
好的漫畫、小說、報章雜誌都好,
「但是請大家自行規劃閱讀時間」,
不要在上課時間還公然大剌剌的課外讀本拿出來看,
敬請配合,謝謝合作!

小來最近看了兩本跟「演化」有關的書籍,都相當好看喔!
而且這兩本書讀起來都相當輕鬆愉快~讓人不禁想要一口氣看完~
還會想來做一下讀書筆記,呵呵:P

第一本要推薦的是「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天下文化出版)
書名原文為:Your Inner Fish-A Journey into the 3.5-Billion-Year History of the Human Body
「人的身體裡有一條魚??」一般聽到這樣的說法一定覺得很不可思議吧!
作者用他的觀點從化石證據來看我們的身體構造:
動物體內構造的起源
究竟從何而來,又是為何而存在?
閱讀完之後非常佩服古生物學
家,不僅能夠利用他們過人的觀察力尋找化石,
而且更發揮了超人的統整歸
納能力,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天下文化書摘: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s136/index.asp

第二本要推薦的是「最衰(ㄙㄨㄟ)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ickest)」(天下文化出版)
為什麼明明會讓人致死的遺
傳疾病基因,卻經過世世代代的基因延續仍存在我們的細胞中呢?
果一種病會讓你在40歲死亡,可是卻可以讓你在今日的生存威脅中存活下來,
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因應環境變化而可得的生存策略!
在上完基礎生物(上)的第
二章「遺傳」及第三章「演化」之後,再來閱讀這本書,
一定會讓你
對於「遺傳」跟「演化」有更多不同的觀點!
*天下文化書摘: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cs129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來唱歌吧]戀愛症候群--體液恆定版

師大附中--為「排泄作用、體液恆定」所改編的「戀愛症候群」X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UoJ7naWHk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環境荷爾蒙入侵 全台河川都遭殃

 [來:如果喝水的時候,喝進了跟我們內分泌激素很像的分子,也跟細胞接觸,
而引起類似激素的生理反應,這樣的分子就稱為「環境荷爾蒙」
]


中國
時報 李宗祐 報導

環保署昨日首度公布全台河川環境荷爾蒙調查報告,全台30條河川都被檢測出環境荷爾蒙,
塑化劑DEHP和溴化阻燃劑檢出率和檢出濃度最高。
學者警告,長期曝露在環境荷爾蒙偏高的毒性環境下,
除了會影響甲狀腺功能,也會對初出生哺乳動物智力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引發致癌風險。

塑化劑DEHP等環境荷爾蒙濫用,不但會造成內分泌失調,
甚至有可能導致不孕症或引發癌症。
環保署委託學者從民國90年開始,長期監測全台30條河
川環境荷爾蒙殘留及濃度變化,
結論是「無一倖免」。
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田倩蓉指出,
從過去10年追蹤發現,DEHP和溴化阻燃劑濃度在各河川都呈現居高不下現象,
顯示這兩種境荷爾蒙持續被釋放到自然環境中。


DEHP濃度偏高是因為國人過度普遍使用塑膠製品所致,
溴化阻燃劑則是因被廣泛使用在電子電器、塑膠製品、防火建材和紡織品達到防火效果。
田倩蓉表示,各種添加DEHP或溴化阻燃製品經過掩埋處理後,
就會透過降解作用成為環境底泥,經過雨水沖刷進入河川,造成環境汙染。


此外,研究團隊從民國98年開始監測雙酚A和壬基酚在河川分布情況,
結果發現台灣河川雙酚A和壬基酚濃度均高於其他國家。
田倩蓉指出,環境荷爾蒙雖然會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造成危害,
不過,國人目前吃的都是養殖魚類,很少吃野生魚類,
河川受到環境荷蒙汙染,是否造成民眾健康危害,還有待觀察。

新突破 稻米提煉人血清白蛋白

[來:白蛋白本來是由肝臟合成,用來維持人體體液滲透壓,
現在可以利用
生物技術,把動物白蛋白的基因轉殖至稻米細胞中表現。
對於醫療用
蛋白質的量產,除了降低成本等好處外,
也要注意人體是否有過敏等
不適應的問題。
目前其實多數人對於基因改造的疑慮還是很高的..
.
]


法新社華盛頓31日電  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中國武漢大學科學家今天表示,他們利用稻米提煉人血清白蛋白。
白蛋白多用於治療燒燙傷、創傷性休克以及肝臟疾病。

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表示,這個從稻米種子中提煉的蛋白質,
在「生理上與化學上相當於從血液中汲取的人類血清白蛋白(HSA)」。
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

鑒於人類血清白蛋白一般都從民眾捐血的血漿中提取,這項發現有助突破HSA製造技術。

人類血清白蛋白全球每年需求量為500噸,中國過去面臨令人擔憂的短缺情形。

這項稻米萃取技術是武漢大學與加拿大國立研究諮詢中心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及
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的功能基因體中心(Centerfor Functional Genomics)研發。

研究人員在肝硬化老鼠身上試驗由稻米提煉出的蛋白質,發現治療效果和使用HSA類似。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蛋白質往往用來製造疫苗與藥物,也用於嚴重燒燙傷、失血性休克及肝病病患。

不過這種從米提煉的蛋白質,尚需在動物和人體身上進行更多安全評估,才能考慮應用在醫療市場。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通勤的意外收穫

因為搭車的時間很固定,


這兩個月也慢慢跟客運的大哥們比較熟悉,


他們很厲害,


都記得長期通勤的每個人、通常幾點、會在哪一站上下車。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是我第一次開始搭車往返屏東--東港之間的黃大哥,


我覺得真的是種奇妙的機緣,


他也是個很愛跟所有他服務的大家分享事情的那種。




我記得第一次搭他車的時候,


他除了跟我介紹他上報紙之外--


(有興趣請估狗「南方澳孕婦岩」)


他還送給我三張摺紙:鳥、馬、跟一艘船。


鳥代表「一飛沖天」、馬代表「馬到成功」、船代表「一帆風順」,


祝福我的新工作一切順利。




昨天又搭到黃大哥的車,但沒有多交談(因為我睡死了XD)


但下車前,大哥塞給我一個紙捲。




回家打開之後--




之一  讀書箴言


一、過去不讀書,現在已經輸;現在不讀書,將來還會輸。


二、不能不讀書,不要怕讀書;讀書無捷徑,只有下功夫。


三、讀書要及時,不能再誤時;現在就開始,永遠不嫌遲。


四、有錢多買書,有閒多讀書;現在多讀書,將來不會輸。


五、讀書能努力,愈讀愈有趣;讀書一有趣,就會更努力。


六、讀書像練功,不能不用功;若想要成功,一定要用功。


七、讀書能用功,道理容易通;道理一旦通,讀書就輕鬆。


八、讀書讀得好,工作就好找;工作找得好,生活就更好。




之二  快樂心經


不埋怨  要感恩  不煩惱 要知足  不記恨 要寬恕  不死懼  要心安


不嫉妒  要欣賞  不計較 要寬宏  不自私 要捨得  不氣餒  要振作


不貪心  要知足  不爭功 要分享  不批評 要讚美  不衝動  要忍耐


不發怒  要微笑  不拖延 要積極  不自誇 要謙虛  不欺騙  要誠信




之三  為了你好


請您坐好,用心聽好。


錢多錢少,夠吃就好。人醜人美,順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老公晚歸,有回就好。老婆嘮叨,顧家就好。


孩子從小,就要教好。博士也好,賣菜也好。長大以後,乖乖就好。


房屋大小,能住就好。名不名牌,能穿就好。兩輪四輪,能駕就好。


老闆不好,要忍就好。一切煩惱,能解就好。堅持執著,放下最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不是有錢,一定會好。


心好行好,命能改好。誰是誰非,天知就好。修福修慧,來世更好。


說這麼多,明白就好。天地萬物,隨緣就好。很多事情,看開就好。


人人都好,日日都好。你好我好,世界更好。總而言之,知足最好。


這封短信,真的很好,不發給你,是我不好。




我真的很幸運,一路走很許許多多善知識,


給我很多力量,不管好的、壞的,我得到更多勇氣。


所以天天都要感恩,今天所遇到的大小事。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2011諾貝爾生醫獎:免疫學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放榜囉,花落免疫!
不過得主之一Ralph M. Steinman在9/30因胰臟癌走了,
好像顛覆了我們以前認
為諾貝爾獎不頒給已逝者的規定
(不過我想也許獎項一個月前就定好
要頒給誰了,只是Steinman來不及等到消息發布),
但St
einman這幾年一直利用他自己在免疫學的專長研究抗癌症的免疫療法,
並對抗自己的病情。

免疫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不過身體對外來病原體的防禦機制就靠他囉,
先天免疫作為防禦機制的前線,
讓身體在接觸各樣外界環境的情況下,
還能維持一般的安全性,不會常常生大病。

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作為抗原呈現細胞的功能之一,
就是連結先天免疫作用與後天免疫作用的調節。

而免疫系統如何作用,仍然是現在在醫藥發展上的重要問題,
知道了身體如何啟動防禦機制,
對於各式疾病、感染、癌症...等等的預防與治療,
就能設計出較適合的解決方案。

2011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相關的報導與連結:
1.醒報電子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1003/115/2zu2j.html

2.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713480/IssueID/20111004
(在這裡幫蘋果按個讚,他們總是願意用大版面報導諾貝爾獎的資訊:))

3.科學影像 http://scimage-tw.blogspot.com/2011/10/2011-immune-pioneers-share-nobel-prize.html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新聞]神奇細菌 點尿成太空燃料

[細菌這個小小化學反應槽,被認為是最簡單的生物細胞,卻能製造出各種驚喜。]

法新社巴黎2日電/中央社徐嘉偉譯

科學家今天表示,他們已經發現1種可以在無氧環境存活的驚人細菌,
更可將尿液的成分-氨鹽基(ammonium)轉化為火箭燃料-聯氨(hydrazine)。

科學家1990年代首次找到厭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mmox),
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解開其中秘密。

刊登在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信件指出,
荷蘭奈美恩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研究人員報告說,
他們已經找出細菌這招「點尿成燃料」的分子機制。

該大學的水與溼地研究所(Institute for Waterand Wetland Research)
微生物學教授傑頓(MikeJetten)說:「要證明此作用是項大工程。」

「我們必須運用1套新的實驗方法。最後我們終於成功分離製造出聯氨的蛋白質複合體,
是1個美麗的紅色混合物。」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一開始對這個團隊的研究懷抱極大興趣,
但在得知該作用僅能產生少量珍貴聯氨後便漸漸失去熱忱。
傑頓說:「產生的聯氨不夠發射火箭到火星。」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細胞分裂影片

1.細胞分裂動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N7K1-9QB0

2.減數分裂動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1_-mQS_FZ0

3.卡通--減數分裂的土風舞(Meiosis Square Dan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CL6d0OwKt8

第一次減數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體互相配對,
在跳完土風舞(方塊
舞)之後,也完成了基因重組~
所以,減數分裂完成之後的四個子細
胞,
除了染色體數目減半之外,
染色體的基因組成也會有變化喔!

生命科學的藝術:玻璃微生物藝術創作--Luke Jerram

在FB上看見朋友推薦的玻璃創作:

http://kaiak.tw/?p=79323

「簡介」:
玻璃工藝師 Luke Jerram 以各種肉眼無法見到的微生物以及病毒、細菌等為啟發,
還原這些生物放大億萬倍的面貌。HIV、SARS 等讓人們聞之色變的致命病毒,
全都以淒美的玻璃藝術創作重現在我們的面前!

真是十分高超的玻璃藝術技巧!

也讓我想起,還在讀研究所的時候,
曾經有應用藝術所的學生想跟生科所合作,
創作一系列跟生物有關的藝術作品,
不過後來好像流掉
了XD。

每年Nature好像都會精選一系列很棒的照片或
顯微照~
科學也可以是藝術的啟發來源!

學習從不同角度去欣賞不同事物的「美好」~
生活才會更C
olorful啊!

您說是吧~:)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100學年度上學期第一次段考範圍

高一:基礎生物(上)1-1~2-1
高二:
201~203--基礎生物(下)5-1
204--基礎生物(下)5-1~5-3

[新聞]兩百萬年的黑暗 造就了對光完全沒有反應的生物

台灣立報  作者: PanSci 專欄作家 葉綠舒

永恆的黑暗會對生物有什麼影響呢?
德國的研究團隊在索馬利亞沙漠的一個地下洞穴裡找到了答案(1)。

地球上的生物由於受到日照週期的影響,我們的生物時鐘大約都在24小時左右,
但每個人會有一些小小的不同,就像同一個工廠出廠的時鐘也會有一點誤差是一樣的。
生物時鐘會受到光的調節,
如果是每天變動一點點(例如一地的隨著地球公轉所產生的緩慢的日照週期變化)
所需要的調節我們不會感受到;
但如果忽然之間晝夜顛倒(比如說坐飛機去美國),
由於日照週期的變化無法馬上對我們的生物時鐘進行那麼大的調整,
就會有所謂的時差(jet leg)囉!
對動物來說,日照週期主要經由眼睛來感應,
但是身體所有的細胞也可以感應光並做出適當的反應。
眼睛以外的組織對光的反應,
在哺乳動物以外的其他動物(如魚)是相對更重要的。

但是對於Phreatichthys andruzzii(安氏坑魚,鯉科)(2)來說,
兩百萬年在索馬利亞沙漠的地下洞穴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由於長時間在黑暗中演化,使得Phreatichthys andruzzii不但失去了眼睛,
身體其他的組織對光也沒有反應。

科學家發現,Phreatichthys andruzzii的生物時鐘,不是24小時,而是47小時,
這其實蠻有意思,如果將來還有機會發現在類似狀況下演化的生物,
觀察他們的生物時鐘長度,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是否在無光狀況下生活的生物,
他們的生物週期都是47小時左右。

其實生物時鐘雖然會受到光線的調節,但是核心的時鐘基因(clock genes)並不受到光的調節,
而是按照自己訂好的行程照錶操課。
但對於絕大部分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因為日照週期的影響,
即使放到無光或24小時連續光照的環境下,
生物時鐘也還是以大約24小時為一個週期的狀態繼續運轉。
所以Phreatichthys andruzzii的47小時生物時鐘著實令人好奇啊!

既然Phreatichthys andruzzii對光沒有反應(也就是說光不能調節牠的生物時鐘),
那麼什麼可以調節它的生物時鐘呢?

科學家發現食物可以調節牠的生物時鐘。如果養牠的人24小時餵牠一次,
牠的生物時鐘就會調成24小時。
而且這個現象不是只有在Phreatichthys andruzzii裡面觀察到,
斑馬魚的生物時鐘也受到食物的影響。

也有科學家認為,如果再讓Phreatichthys andruzzii生活在黑暗中幾百萬年,
或許牠的生物時鐘就會完全消失了,

您覺得會消失嗎?

參考資料:
1. BBC Science.2011/9/10. Fish living in the dark caves still fell the rhythm of life.
2.Wikipedia. 2001/9/8. 安氏坑魚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新聞]清水斷崖 生物「楚河漢界」

[地理隔離對生物種系的影響。]

自由時報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

蘇花公路清水斷崖除了風景優美、擁有世界級的地質景觀外,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專家研究發現,
清水斷崖竟是台灣生物多樣化的重要地理屏障,
並具有生物阻隔效果,北部和東部的動、植物也因此產生不同的生態。

太管處副處長張登文指出,蘇花公路清水斷崖是世界級的地質景觀,
卻很少有人留意到,它也是影響台灣生物多樣化的重要地理屏障,
許多在宜蘭縣境出現的兩棲爬行動物,卻在花蓮縣境內看不見蹤影,
有些產生遺傳分歧、有些則發生物種差異,
這些謎團3年前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思民教授,
針對「蘇花海岸地形的物種阻隔效應及保育措施調查」專案研究後,
終於發現了有趣的答案。

初步調查發現,崇德到和平間的清水斷崖,
在演化生物學的研究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以褐樹蛙為例,進行族群遺傳學研究後發現,
宜蘭與花蓮的褐樹蛙在遺傳上呈現兩個系群,
尤其在和平溪與立霧溪間,更呈現高度遺傳分化現象。

研究還發現,部份兩棲類如翡翠樹蛙、面天樹蛙、古氏赤蛙,
飛蜥科的黃口攀蜥,正蜥科的蓬萊草蜥、翠斑草蜥及壁虎科的無疣褐虎等兩棲爬行動物,
可能只在宜蘭分布;
正蜥科的鹿野草蜥、南台草蜥,壁虎科的疣尾褐虎及半葉趾褐虎則可能只在花蓮分布,
推測牠們可能是以蘇花海岸清水斷崖作分布界線。

他說,地理阻隔效應是促成物種遺傳分歧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研究大多著眼於台灣本島的分化,很少針對蘇花海岸,
尤其是清水斷崖與立霧溪這段劇烈的地形屏障進行探討,
調查後卻發現,呈現劇烈的物種與遺傳差異,
為罕見的特殊現象,也是難得的研究題材。

太管處今年將擴充至分布範圍類似的本樹蛙及斯文豪氏攀蜥為研究物種,
比較不同物種的遺傳分化模式,推測造成遺傳分化的歷史過程;
這項研究有具體成果後,將可推向國際舞台,
提供通俗科學與環境教育的推展,
增加未來爭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機會。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臺灣海龜救傷及健康評估國際保育研討會

海洋醞釀了島嶼的生存,
海洋生物保育的議題,也提醒島嶼的人民們如何看待我們生存的環境,

綠蠵龜上岸產卵以成為夏日島嶼的盛事,
但是如何在保育永續與人類活動之間獲得最佳的平衡點,
似乎還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共識。

對海龜救傷及保育有興趣的大家,
請參閱以下活動訊息內容:

http://www.imb.ntou.edu.tw/2011Necropsy%20and%20Rescue%20of%20Stranding.htm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板根

上星期的某天下午,
悶熱的天氣令人太愛睏了,
所以我決定頂著大太陽出去散步,XD
繞著校園一圈,突然發現 ​學校有一棵大板根:D
於是我很興奮的一掌往板根拍拍...

結果我 ​的手就爆漿了!
因為我忘記他是....吉貝木棉...(好刺...)...Q_Q

吉貝木棉的莖上有刺,接近他的時候可要小心一些!

「板根」是生活在熱帶雨林及熱帶季風林的喬木常見的根部型態,
靠近地面的根經長期演化而漸 ​突起、呈垂直向上生長,
形成三角翼狀、延展成板型的樹根。

很明顯的板根

由於熱帶雨林區四季有雨,並且經常發生傾盆大雨,
造成森林底層的土質鬆軟,
板根可擴展植物抓地的面積,加強喬木固著在土壤中的附著力,
支撐喬木高大樹身 ​,避免樹木傾倒,
且板根也能在讓植物在潮濕土壤中正常進行呼吸作用(板根露出土壤以利換氣)。

另外,板根還可以圍成一個「小型雨水貯留池」,
可蓄積雨水,也具有導水功能。

參考資料:
林業研究季刊30(1):77-84,2008

台南慈中廖芷稜老師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新聞]「試管肉」漢堡 誠徵試吃勇士

 〔編譯俞智敏/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基於全球肉品消費量至2050年將增加一倍的預期,
荷蘭科學家聲稱,將在1年內研發出第一塊「試管」製造的漢堡肉,
這種由牛隻肌肉幹細胞所培養出的牛絞肉,
可在不必屠殺動物的情況下,滿足人類的肉食需求。

「牛隻幹細胞培養肌肉組織」
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人工漢堡肉,
這種「試管肉」是先從健康牛隻身上取出一枚樣本細胞,再從這個樣本中萃取出1萬枚幹細胞,
在實驗室裡的培養皿中分化逾10億次後,培養出類似牛肉的肌肉組織,
最後再將這種人工培養出來的肌肉組織絞碎,做成漢堡肉,據稱口感近似牛肉。

「宣稱12個月內能製出成品」
主持這項研究計畫的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生理學教授波斯特表示,
他看不出未來數十年內人類要如何仰賴傳統牲畜來提供肉食,試管肉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波斯特說,科學家正試圖向全世界證明的確可以在實驗室內製造出這種產品,
現在只差一位勇敢的試吃者。假如真的沒人願意試吃,他本人願意充當開路先鋒。
波斯特還向「科學人」雜誌表示,第一份漢堡肉可於12個月內製造完成。

「人造豬肉 口感接近魷魚」
馬斯垂克大學科學家2009年就曾使用同一種方法製造出豬肉條。
科學家坦承,人工豬肉條味道並不怎麼樣,顏色偏灰,口感則接近魷魚。
紐約科學家也曾在實驗室中,利用從金魚肌肉組織中所取得的細胞,製造出魚排肉。
儘管人工肉品的初步味道與天然肉品還是有差,
科學家仍深信,民眾很快就會習慣人工肉,尤其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

「人造肉減碳 糧荒救星?」
荷蘭目前在全球人工肉研究執牛耳,
荷蘭政府挹注150萬英鎊(近台幣7000萬元)從事此類研究。
參與研究的科學家相信,試管漢堡肉只是解決糧食不足問題的食物革命第一階段。

烏特勒支大學研究人員曾估計,一開始的10枚幹細胞可在2個月內製造出5萬噸肉品。
牛津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則發現,相較傳統畜牧業,
人工培養肉品的過程共可減少使用35%至60%的能源,
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可減少80%至95%。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新聞]台灣13公分螢光魚 驚艷全球‏

(民視新聞洪明生屏東報導)

台灣有觀賞魚養殖王國的美稱,有三百多種觀賞魚行銷到20多個國家,
外銷量就佔了全球三分之一,
而其實台灣研發螢光魚的技術也是獨步全球,
屏東就有業者,在兩年前研發出長達13公分,全世界最大的螢光觀賞魚,
目前還無人能出其右,一起來看看。



閃著七彩光芒的小魚在水族箱裡快速游移,彷彿黑夜裡的水中小精靈,
不只有小巧可愛的螢光斑馬魚,看看這在黑夜裡閃著淡綠色光芒的,
可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螢光神仙魚,獨門技術來自屏東這家魚場,
業者突破開發瓶頸,研發獨步全球的轉殖技術,在兩年前順利培育出,
全球首例的慈鯛科中型螢光魚,魚體可長達13公分,首度發表就驚艷全世界。



不只螢光魚養殖技術無人能出其右,一般觀賞魚的外銷成績更是驚人,
靠著20多年經驗,業者培育出來的A級魚種,包辦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觀賞魚市場,
三百多種觀賞魚,外銷全球20多個國家,亮眼成績傲視全球,
不但是觀賞魚界的台灣之光,更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轉錄]櫻花鉤吻鮭的消失與重生‏

[中國時報黃奕瀠調查採訪]

被尊為「國寶魚」的櫻花鉤吻鮭,棲息在大甲溪流域,
原就是獨特稀有生物,
過去因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德基水庫建立、高山作物耕種等人為因素,
汙染毀損了大甲溪生態環境,讓櫻花鉤吻鮭幾乎滅絕。
為了保育國寶魚,政府投下重金復育,還徵收高山農地,減少河川棲地汙染。
今年五月底,雪霸國家公園拆除攔砂壩,在「退耕還田於林」後,
為了生態保育進一步「退壩還水於河」,在發展主義高張的台灣實為創舉。

「攔砂壩20座 阻斷棲地生路」
「拆壩具有象徵意義。」人稱「魚爸爸」的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站主任廖林彥表示,
攔砂壩長時間不僅不堪使用,也有崩塌危險,加上保育需求,
必須檢討在河床上打造人造物的問題,「舊有思維應該進行改變了。」

過去,政府為了攔阻泥沙沖刷到德基水庫,在上游共建立了二十多座攔砂壩,
這些無實質效用的人工物分散在大甲溪流域,攔阻了櫻花鉤吻鮭擴散分佈,
學者因而提出檢討和改善計畫,繼二000年在七家灣溪上游高山溪「改善壩體」後,
今年更積極拆除櫻花鉤吻鮭主棲地七家灣溪一號壩。

這是台灣首次人工拆壩,而且是高達十五公尺的攔砂壩,
即便在時而為保育拆壩的美國都屬最高紀錄,遑論台灣。
成大水利暨海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筱雯因而表示,「這是為台灣寫下一筆重要的歷史。」

「拆除一號壩 七家灣寫歷史」
正在進行拆除作業的一號壩,就在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站行政處旁,
十五公尺高的攔砂壩巍然矗立在河床中,清澈的溪水像瀑布一樣垂直往下游落下,
落在壩前幾十尾櫻花鉤吻鮭的棲地。
「氣候變遷,氣溫升高,鮭魚需要往低溫之處跑,攔砂壩卻阻絕了他們擴散的廊道。」
廖林彥進一步解釋,攔砂壩抬高了河床,直接接受到陽光的曝曬,
都不利於棲身低溫溪水的鮭魚生長,因此,拆除最下游的一號壩是不得不為。

僅管在日治時期即被列為「天然紀念物」,
但國民政府來台後,遲至七0年代才依法保育櫻花鉤吻鮭,
此前,早因人類捕食和各項開發,破壞生物棲地,
讓這個稀有物種瀕臨滅絕,只剩七家灣溪寥寥百隻。

「擴大基因庫 維持生態平衡」
為了積極保育「國寶魚」,雪霸國家公園成立,
透過廖林彥等專家積極育種、放流,但仍無法在不健全的生態環境中活下來,
甚至只要有颱風,便會造成大量的傷害損失。
愛爬山的張景森擔任經建會副主委時,體認到山林保護的重要,
因而下令徵收武陵農場八公頃多的農地,山林廢耕,
務求讓這塊自然地復育到生態平衡的成果。

「櫻花鉤吻鮭生存條件非常嚴苛,須在清澈無汙染的溪水和良好環境中,
若櫻花鉤吻鮭能活得下去,人類和其他生物也能在此生活。
因此,鮭魚復育是為了整個生態。」廖林彥認為,
評斷櫻花鉤吻鮭的復育成果,不能只論數量,還得視鮭魚的棲地能否擴大,
如此才能讓基因庫擴大,維持生態穩定,
「雖然說是復育鮭魚,其實也是國土復育。」

「復育再放流 保育理念紮根」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青也表示,
櫻花鉤吻鮭是雪霸的復育指標,目前更是各國家公園中復育成果最好的物種。
他和廖林彥曾帶領當地原住民一起將培育後的小魚放流到其歷史棲地中,
試圖在地培力,讓原住民能保護國家公園範圍外的河川林地。

而今,為了更進一步的保育,
在學者的支持下,一號攔砂壩近期將完成拆除。
「這是跟魚道歉,還給他一個公道,給他一個家。」師大環境教育所教授汪靜明認為,
水庫等工程都不過兩百年歷史,當初人類以為透過科學知識能控制自然,
但卻難以推估百年後的發展改變,
能不能支撐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這些都是需要省思的。

汪靜明進一步表示,攔砂壩這樣的工程,不但加速棲地破碎化,
讓族群近親交配,也是一種環境衝擊。
因而,不論徵收農地或是拆壩,都是一種棲地生態補償概念,
「擴大生態廊道不只為了櫻花鉤吻鮭,更是為了學會和大自然和解共生。」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新聞]假的!冬蟲夏草食品 全為菌絲提煉‏

[我一直很單純的以為,大家都知道市售冬蟲夏草的產品是用「菌絲」萃取物作的耶...:P]

[TVBS新聞]
中藥行裡賣的冬蟲夏草,因為稀少又珍貴,一公斤的市價就超過一百萬元,
不過市面上買得到的冬蟲夏草雞精,或是冬蟲夏草活靈芝,
幾乎都是用科技培養出來的冬蟲夏草「菌體」提煉而成,
而不是用真的冬蟲夏草加工,
根據台灣的法令規定,用培養的「菌體」提煉的食品,
必須標示為冬蟲夏草菌絲體,一字都不能漏,
業者在外包裝上,少印了菌絲體3個字,最重可能被罰20萬元,
不過對於議員的指控,其中一家廠商「白蘭氏」特別澄清,
他們使用「冬蟲夏草」,是經送檢香港SGS確認過的,並沒有欺騙消費者。

中藥冬蟲夏草可以滋肺補腎,一直都是養生中藥材當中的極品,
1公斤價值就高達1、200萬元,但是便利商店就買得到的冬蟲夏草營養品,
一小罐只要1、200元,
專家說,這些食品類的冬蟲夏草,通通不是真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北市衛生局處長姜郁美:「非常多的廠商,就研究使用冬蟲夏草菌絲體,
來做培養大量的生產,然後做成食品,這也是用食品來管理。」

透過科技「培養」的冬蟲夏草「菌」,依照法令,都得在外包裝上,印上「菌絲體」3個字,
而且字體必須一樣大,
但市面上買得到的,有冬蟲夏草雞精,還有這罐冬蟲夏草活靈芝,
因為沒有寫上「菌絲體」3個字,都明顯不合規定。

姜郁美:「菌絲體3個字小小的掛在下頭,這就會誤導(違法),
這冬蟲夏草活靈芝,就有點誤導囉!」

冬蟲夏草本來就很少,而且只有在中國大陸找得到,不過對岸已經限制出口,
台灣市面上的加工食品,全部都是用科技培養出來的「菌體」,是不是真的,
衛生局要帶回去做分析,外包裝違法的廠商如果不改善,可能就會被罰4-20萬元。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新聞]牛蛙遭放流 憂生態浩劫 保育團體抨苗縣一錯再錯‏

【蘋果日報楊永盛╱苗栗報導】
苗栗縣政府為「培育生物多樣性」,
上周四在縣內旅遊服務中心、客家大院池塘放流蛙類,
原本對外宣稱放流本土的「虎皮蛙」,
卻遭保育團體踢爆放流大批「蛙界暴龍」的外來種美國牛蛙,
令人憂心將造成本土蛙類生態浩劫。

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理事長洪維鋒昨不滿說:
「這已不是縣府第一次犯錯,質疑為取悅遊客才再次放牛蛙。」
蛙類專家莊銘豐亦批說:
「農委會用力移除外來物種,苗栗縣政府作法卻是大開保育倒車,實在荒謬!
將造成本土蛙類生態浩劫。」

「竟稱『廠商都拿來了』」
苗栗縣長劉政鴻上周四率農業處官員,
分別在苗栗市經國路旅遊服務中心及銅鑼鄉客家大院的桐花公園兩處生態池,
放流本土的虎皮蛙,強調青蛙對環境污染非常敏感,
可作生態環境指標生物,同時又會吃掉蚊蟲等生物,
對環境有正面貢獻,遊客亦可享親身聽聞蛙鳴,一舉數得。
但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理事長洪維鋒表示,
許多保育界人士看到網站相片大為震驚,
因為畫面幾乎清一色是有「蛙界暴龍」封號的外來種蛙類──美國牛蛙,
網路因此掀起批判聲浪。

農業處漁業科長郭勝成昨說,為了豐富生態和因應桐花季旅遊需求,
五月初採購七百台斤的虎皮蛙,
但上周四放流時,才意外看到其中三大袋、重約六十台斤,
竟是牛蛙,但因為廠商都已經拿來了,才直接放流。

「將盡速移除補虎皮蛙」
郭勝成強調,既然保育界反彈,將「亡羊補牢」盡速移除牛蛙,
並要求廠商補足虎皮蛙數量。

洪維鋒說,前年縣府就首度在上述兩處生態池放流牛蛙,
該會當時反映對本土生態的衝擊,沒料到縣府又再犯錯,讓人匪夷所思。
他質疑說,難道只是因為牛蛙體型大易被看到、叫聲宏亮的特點,
藉此來討好遊客?絲毫不顧本土蛙類生存,
並質疑既然官員在場,為何不制止施放牛蛙?官員是否失職?

「去年也放流現已繁衍」
洪維鋒強調,牛蛙生性「鴨霸」,體型較小動物常被牠獵食,
縱使放流的虎皮蛙體型略大,最終仍會被牛蛙趕走,甚至難逃被捕食命運。
他說,該會去年調查,在客家大院山下的客屬大橋附近池塘發現牛蛙的小蛙群,
證實牛蛙對外擴散繁衍,絕非官員第一次放蛙時所說「牛蛙不會往外跑」的謊言,
要求縣府趕緊捉走牛蛙,維護有利原生青蛙的棲息地。

[新聞]苗縣放流牛蛙 生態浩劫‏

[自由時報記者傅潮標/苗栗報導]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五日在旅遊服務中心生態池及銅鑼鄉桐花公園生態池放流蛙類,
其中部份是外來種的牛蛙。
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憂心將造成本土蛙類生態浩劫,
理事長洪維鋒建議縣府立刻移除。

「縣府:近日捕捉、移走」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回應說,當天原定放流的都是本土青蛙,但因數量不夠,
作業人員一時疏忽,補充牛蛙,確實不妥,
但數量不多,近日內就會僱工捕捉、移走。

苗栗縣政府五日在苗栗市經國路旅遊服務中心生態池放流三百三十斤蛙類,
另在銅鑼鄉桐花公園生態池放流三百七十斤。
縣府農業處認為,蛙類對於環境污染非常敏感,是生態環境的指標生物,
又可捕食蚊蟲。民眾到旅遊服務中心及桐花公園遊玩時,還能享受蛙鳴。

不過,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表示,
縣府放流蛙類,培育生物多樣性,立意良好,
但部份是有「蛙界暴龍」之稱的牛蛙,原產於北美地區,
體型碩大,會捕食台灣原生蛙類,且壽命可達十年以上,
繁殖力驚人,近年來已對台灣蛙類生態造成很大影響。

學會說,客家大院園區中的池塘,之前已被誤放過牛蛙,
造成本土蛙類大量減少。
學會夜間生態調查,也發現新生小蛙擴散到園區外的天然池塘,
顯示野放牛蛙已適應環境並開始繁殖後代,
若不立即處理,恐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生態浩劫。

學會並認為,與其人工放流蛙類,
不如營造適合棲息的環境,自然有助於本土蛙類的繁衍。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新聞]集塵灰採樣 花生若污染 剷除並補償‏

[自由時報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
彰化縣伸港鄉大肚溪河口附近花生田,出現大量含有戴奧辛的集塵灰,
經本報披露後,環保署人員七日南下會勘,初步判斷是不肖人士將集塵灰造粒,
再運到西濱大橋橋墩傾倒,下雨後流入花生田,
他們採樣土壤化驗,若污染到花生,將全面剷除、銷毀,再整治土壤。

昨天環保署人員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綜合企劃組長楊鎧行率隊,
和彰化縣環保局人員會勘省道台六十一線西濱大橋旁,
一塊約五分地的花生田,發現不少大小不一、如石頭般的粒狀集塵灰,越靠近橋墩越多。

楊鎧行表示,集塵灰太可能是被埋到花生田裡,
也就是說,隱藏在土裡的集塵灰可能不多,
而污染源到底來自何處,將在集塵灰及土壤樣本化驗後,展開追查。

楊鎧行也說,除了送驗集塵灰的戴奧辛含量及是否含重金屬,
也採樣地表下十五公分及三十公分的土壤,
以釐清集塵灰是否污染到農田土壤,如果花生田確認遭到污染,
將由農政單位管控農田,同時全面剷除花生,
補償受害農民,並擬定土壤改善計畫,進行整治。

陳姓農民表示,這期花生要到六、七月才會採收,目前還沒流出市面,
不過,以前就看過這類集塵灰,
也曾發現大卡車在橋墩旁傾倒疑似集塵灰的東西,不知道已被倒過幾次了。

[新聞]成功分離家兔孤雌幹細胞‏

工商時報【林福吉】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朱志成與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羅能文實驗室,
繼成功自紐西蘭白兔中分離出胚胎幹細胞登上國際期刊後,
又再度成功分離出孤雌生殖胚胎幹細胞,
是全球少數幾個成功建立此種幹細胞的實驗室之一,
該成果將於今年6月刊載於全球研究動物複製與胚胎幹細胞的知名期刊「Cellular Reprogramming」上。

胚胎幹細胞主要由受精胚胎中分離而來;
不同的是,孤雌生殖胚胎幹細胞則是來自於未受精、純母系的卵子,
利用化學藥品刺激,也可以像受精後一樣持續分化。
藉此方式分離出的孤雌生殖胚胎幹細胞不僅免除了來自父系的抗原影響,
最重要的是可以藉此避免或降低移植入生物體內後的免疫排斥現象。

朱志成說,許多生醫研究都是以成本較低廉的小鼠為優先考量的實驗動物,
但在與人類演化的距離及生理構造方面,體型較大的白兔卻有更多相近的地方,
如眼球的構造、膽固醇與磷脂質代謝有關的運輸蛋白、糖尿病、
眼疾、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與神經系統等方面相關的疾病,
家兔都是最好的研究題材。

朱志成與羅能文實驗室繼2008年成功建立兔胚胎幹細胞之後,
獲國科會生物處計畫支持,以及台中榮總、動物科技研究所、中山醫學大學的合作,
又成功分離出紐西蘭白兔孤雌生殖胚胎幹細胞,
並且利用白血病抑制因子與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成功改善其分化的多能性,
投稿後僅經該期刊小幅修改即刻被接受,可見其重要性。
目前該研究群正由國科會經費支持下,
進一步與台灣大學、中研院、畜產試驗所及國外生技公司合作,
產製來自體細胞核轉置胚胎與特定基因剔除兔胚胎幹細胞供人類疾病的研究。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207第二次段考範圍

生物技術概論  5-1~5-5  (投影片都已經上網囉!)

生命科學  (基礎生物B)5-1~5-3  請對應相簿第一頁:基礎生物3-1~3-3、第四章的投影片內容。

祝各位段考順利~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新聞]UN:10月全球人口破70億


(路透紐約聯合國總部3日電)

聯合國今天新出爐報告顯示,全世界人口到10月31日預計將突破70億,
同時到本世紀結束前,人口數將衝破100億人。



這份報告指出,由於死亡人數減少,加上出生率較預期為高,
本世紀中期前,全球人口也高於2年前公布的91億5000萬人,達93億1000萬。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宣布,會在10月24日展開7天倒數,
並舉辦連串活動。全球人口在1998年破60億,7月1日達68億9000萬人。



這項名為「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訂版」
(2010Revision of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的報告預估,
到210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1000萬人。
這是首次有報告展望這麼久的未來。
但報告指出,全球婦女生育率若較預期高,
且就算每名婦女僅較預期多生半個孩子,2100年的人口數則將直逼160億人。



聯合國官員表示,他們是假設本世紀生育率會逐漸減少,而得出前述數據。



總部位於華府的國際人口行動協會(PopulationAction International)
會長艾勒斯(Suzanne Ehlers),
稱這項新預估數字「喚醒各國政府執行全球所需的節育政策」。

中央社(翻譯)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新聞]獵殺超級細菌 中研院新藥比抗生素強百倍‏

(中廣新聞網/陳奕華報導)

抗藥性問題棘手,就連最後一線用藥有時也束手無策,
醫學界急於改進現有抗生素,提昇抗病菌效果。
對此,中研院研究團隊歷經四年,藉由調整酵素發展新藥,
實驗顯示,可成功增強現有抗生素藥效將近百倍,
包含被醫界歸類為超級細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順利的話,最快六、七年可用於臨床上。

「萬古黴素」和「替考拉寧」(Teicoplanin)被醫學界視為最後防線,
但近來都已經出現抗藥性病源菌,
但是發展新型抗生素困難度高,改進現有抗生素成為目前醫學界思考主流,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李宗璘博士率領研究團隊,
歷經四年研發出嶄新技術,提昇這兩種醫學界常用的抗生素對抗病菌的效果。

李宗璘博士說:「了解反應機制之後,我們用簡單的方式,所謂的調整它,
加入一些其他東西,就能改變原本『替考拉寧』結構,
然後我們可以產生一系列新的抗生素出來,也就是替考拉寧的衍生物出來,
其中有幾種經過體外、也就是抑菌試驗以及小鼠試驗,
發現它比萬古黴素與替考拉寧還好將近一百倍。」

研究顯示,殺菌效果倍增同時可避免部分副作用,可有效對抗葛蘭氏陽性菌,
包含被醫界歸類為超級細菌之一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研究結果獲國際重視,4月10號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網站「自然化學生物」,
目前正在申請專利,同時已經有國外藥廠表示興趣進行探尋,
專家指出,下各階段將進行毒物試驗與前臨床試驗,
順利的話,六、七年後可用於臨床。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轉錄]她的貢獻 家人毫不知情... 海拉細胞不死 再揭醫療倫理‏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學過生物醫學的人都知道「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它是一九五一年取自罹患子宮頸癌的美國黑人女性海莉耶塔.拉克斯身上的細胞。
當初科學家意外發現她的細胞具罕見的增生能力,可輕易在人體外培養生長,
從此她的細胞被廣泛繁殖。
粗估至今在世界繁殖的總重量已超過五千萬公噸,甚至還被送上太空,
測試人體在無重力狀態的變化。

然而數十年來,當醫學界直接或間接靠海拉細胞研發出小兒麻痺疫苗、
對各種病毒研究或試管嬰兒、基因複製等作出重大貢獻,
她的家人卻毫不知情,更不用說當初完全沒被徵詢的拉克斯本人。

美國科學報導作家芮貝卡.史克魯特,為了追尋海拉細胞背後的故事,
以十年時間採訪寫成《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訴說拉克斯的家族故事,並反思醫療研究倫理,
二○○九年出版後引起話題討論,HBO買下改編版權,
中文版近日出版。

史克魯特直言,當她以「白人作家」身分首度接觸拉克斯的家人時,
遭受到強烈敵意,拉克斯長子說:
「這不公平!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她的家人卻窮得要命。
如果我們的母親對科學這麼重要,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健康保險?」

史克魯特也遍訪相關律師、科學家等人,
她表示:「我盡可能以海莉耶塔一生故事為主線,
將科學、倫理、種族與階級等議題呈現出來。」
書中她追溯拉克斯貧窮的童年,以及她的子女、孫子等後代生活的情況,
從他們對「海拉細胞」事件所受的傷害,
點出生技的爭議議題,與美國社會黑人與白人生活文化的隔閡與不平等。

除了海拉細胞,史克魯特也報導其他類似的爭議案例,
還原研發出海拉細胞的科學家蓋伊夫婦當時研究情況。
她表示直到今日,美國法律對於這些身體組織的所有權,
界定依然模糊,正反雙方爭論焦點,
也在於若個人被賦予對體內組織的產權,
雖顯示了對病人尊重,也可能變相鼓勵科學家將組織商品化,
進而減緩研究進展。

他在後記中感性寫道,雖然拉克斯家族曾在得知事實後憤恨難平,
但他們並不想終止所有海拉細胞研究,也對母親對科學的貢獻感到驕傲,
只希望當年取得海拉細胞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其他從母親細胞得到好處的人,
「能夠做點事紀念她,給她家人應有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