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Yukie及自然而然對「胎生」與「卵胎生」的定義提出了討論,
(請問Yukie是批踢踢教師版上的那位Yukie老師嗎?)
我想就目前手邊有的資料來看看高中教科書上對「卵生、卵胎生、胎生」的說法。
就目前95綱要的高中生物,將動物生殖放在必修生物下冊,教授高二的孩子。
但並不是所有版本皆有提到使用「受精卵發育的場所及養分的來源」將動物分類。
1.課本未提到「卵生、卵胎生、胎生」的版本有:龍騰版、南一版。
也許作者參考國中九年一貫的教材,發現國中有提過卵生、卵胎生、胎生的動物分類,
所以在這邊就不多提吧(不過這也是我自己的猜測罷了。)
2.將動物分成「卵生、卵胎生、胎生」的版本有:康熙版、全華版。
不過在敘述上,兩個版本皆對「卵胎生」的分類有補充說明:
(1)在全華版課本p.57有以下說明:
「孔雀魚、鯊魚和某些爬蟲類等,受精卵雖然也會在母體內發育,但其胚胎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分,多由受精卵本身提供。......部分在母體內的鯊魚胚胎,會藉由卵黃囊所形成的卵黃胎盤,與母體進行血液交流,以獲得養分。」
文中出現了「卵黃胎盤」一詞,似乎為了說明有些卵胎生動物的胚胎與母體間也存類似胎生動物胎盤,微血管間物質交換的關係。
(2)康熙版課本則使用「卵生」、「卵胎生」、「胎生」的定義。不過在康熙版的教師手冊p.68有說明:
「雖然有些學者發現卵胎生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能產生一些微血管狀的構造與母體體壁相連,藉此與母體交換部分物質,因此將卵胎生動物也歸為胎生動物,但是,胎生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當中具備複雜功能的胎盤,胎盤除了讓胎兒能夠與母體交換物質外,尚可分泌多種激素用以協助胚胎正常的發育。顯然,胎生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與卵胎生動物有很大的區別,所以一般的生物學教科書依然將動物分成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類動物。」
教師手冊中的解釋說明作者仍將「卵胎生」及「胎生」分開定義的原因。
3.直接將「卵胎生」併入「胎生」的版本:翰林版。
在課本p.44的說明中:
「卵生(受精卵在母體外完成發育過程,胚胎發育所需的養分均由卵提供);胎生(「含傳統分法所謂的卵胎生及胎生」),除了鴨嘴獸、針鼴之外的所有哺乳類動物、大多數的軟骨魚、某些兩生類、極少數爬蟲類為胎生,胎生哺乳類動物的胚胎在母體特定器官中發育,並藉由臍帶及胎盤等構造,自母體的血液中取得發育所需之養分。」
「卵胎生」一詞則出現在旁邊的知識補給站當中。
所以作者應該已經接受將「卵胎生」併入「胎生」分類的這個概念。
我嘗試上網搜尋一個比較確定的說法,但是也許是搜尋的方式不對,也沒有找到比較具可信度的參考資料。
在高中教材當中第一次出現將「卵胎生」併入「胎生」分類的概念,目前我找得最早的資訊,應該是來自92年的生物科指定科目考試閱讀題。大考中心使用了以下這篇文章:
「動物學家原先認為爬蟲類和哺乳類的胎生並不相同,因為哺乳類有胎盤使胚胎和母體相連並獲得養分,而爬蟲類的胚胎則無特殊構造與母體相連,胚胎所需的養分全來自卵黃,因此爬蟲類的胎生被稱之為卵胎生以別於哺乳類的胎生。但後來動物學家發現卵胎生到胎生其實是個連續演變的過程。最初的變化只是延長受精卵留在母體的時間;接著演變到胚胎利用卵黃發育至要孵化時才離開母體;之後有些種類的卵黃變少以致於胚胎需由母體獲得養分才能發育成幼體;後來甚至有些種類還演化出類似胎盤的構造。另,若將特定電解質注入某些沒有明顯養分供給構造的母體,很快的就能在胚胎測到此物質,顯示母體能將養分傳給胚胎。
爬蟲類學家於是在1970年將爬蟲類的生殖方式分成胎生和卵生兩種,而不再使用卵胎生這一名稱。目前在爬蟲類卵生的定義是指卵被產出後一至數月幼體才孵化者;而胎生則是指胚胎在母體發育完全後才被產出者。在剛出生時有些幼體會包覆在薄膜內數天後才出來;有些則在母體內或一離母體即破膜而出並立即能獨立行動及攝食。
現生爬蟲類有四個目,其中唯獨有鱗目才有胎生的種類。有鱗目約有7150餘種,其中約有1/5為胎生。胎生可以減少胚胎被捕食和真菌感染的機會;也讓胚胎在水分和溫度恆定性高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若無特殊防衛力,懷孕母體被天敵捕殺的機會也大幅提昇了。胎生顯然是較晚才演化出的生殖方式,當外界環境非常不利於胚胎發育時,胎生較會因天擇而保留下來。水生種類或禦敵能力較強或生殖個數少的種類,也較可能演化出胎生的生殖方式。」
在傳統分類上(?)我們還是將爬蟲類的卵在母體內孵化的方式定義為「卵胎生」,但出題老師根據這篇文章也提出題目,讓學生推測有關科學家的胎生動物演化推論:
「下列有關爬蟲類生殖的敘述,哪些正確(多選) (A)沒有胎盤的構造,母體的養分便無法傳給胚胎 (B)卵生演變成胎生的過程中,受精卵留在母體的時間逐漸縮短 (C)卵生演變成胎生的過程中,受精卵的卵黃量有減少的趨勢 (D)幼體一出母體力可就能獨立生活者才算是胎生 (E)以前歸在卵胎生的爬蟲類現在應歸在胎生類。」
「根據卵生和胎生的優缺點加以推論,哪些情況可促進胎生的演化?(多選) (A)禦敵能力弱的物種 (B)子代數量較多的物種 (C)寒冷的生活環境 (D)溫暖穩定的生活環境 (E)雨量和溫度變化快速且難以預期的環境。」
不曉得大考中心可否提供這篇文章的出處?或許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訊息。
我也詢問了Campbell大神(當然我沒辦法觀落陰XD),在Neil A. Campbell‧Jane B. Reece第6版的中譯本,也是依據「受精卵發育的場所及養分的來源」將動物分類成卵生、卵胎生、胎生。但是因為書中使用的例子為「鯊魚」的生殖,p.855文中提到的是:
「鮫的某些種類為卵生的,直接產卵於體外、發育且孵化;其他種類為卵胎生,利用自己所攜帶的卵黃發育為一幼體,在子宮內先行孵化後再產出。還有一些種類是胎生,幼體在子宮內發育,出生前藉由胎盤自母體血液中得到養分,待發育完成後產出。」
不過讀完這段我也出現了一些困惑:
我的認知是「子宮」在胎生動物母體內有其特定的解剖構造,例如子宮內膜可以與胎生動物的胚外膜形成胎盤以交換養分。但是文中對鯊魚的生殖,也都出現了「子宮」這個詞。有沒有鯊魚達人可以解答一下鯊魚的子宮長什麼樣子呢?
而在正文後的詞彙中:
(p.1579) oviparous 卵生的:形容幼體是由產在母體之外的卵孵化而來的發育形式。
ovoviviparous 卵胎生的:形容幼體是由留在母體子宮內的卵孵化而來的發育形式。
(p.1602) viviparous 胎生的:形容一種動物胚胎發育形式,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藉由血液經胎盤提供養分,待胚胎發育完全後再離開母體。
在卵胎生的部分略過了胚胎養分來源的形式,可以說在卵胎生與胎生的分類上,「養分的供應方式」存在著中間地帶。或也提示了動物可能在生殖上演化的漸進程序:提高胚胎待在母體內的時間,增加下一代的存活機率。
而在一般科普書籍及網頁中,僅分為「胎生」與「卵生」兩類的方式也慢慢被大家接受。
例如在「逛超級市場學生物」一書中,p. 89文中提到:
「軟骨魚繁衍後代的方式,分成卵生與胎生兩類,……白斑角鯊是一種胎生鯊魚,鯊魚寶寶會在子宮裡藉由卵黃的營養成長,等到體長有20~33公分左右才會誕生。……而魟魚裡繁殖方式最有趣的要算是赤魟,因為魟魚媽媽會由子宮壁分泌很有營養的乳汁來撫育幼魟。在鯊魚中最進化的白眼鮫類、雙髻鯊類就像哺乳類一樣,幼鯊經由胎盤組織與臍帶,從母體取得養分成長。」
科學小芽子網站中的問與答(http://www.bud.org.tw/answer/0310/031007.htm)也有:
「…在新近的生物學界中,慢慢已有共識不用「卵胎生」這個分類了(只是,許多科普書刊或一般大眾,仍還沒有改過來),因為不易定義,又易有混淆;所以一律視為「卵生」,因為這些所謂卵胎生的生物,牠們的胚胎也是以卵內的營養物質為營養的來源,和卵生是一樣的,只是受精卵孵化的位置不同。」
不過這裡他似乎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將「卵胎生」歸類在「卵生」分類中。
看起來大家的見解似乎不大一樣啊。XD
若根據將「卵胎生」併入「胎生」的說法,我會跟學生說:
「如果動物媽媽生出來的是蛋(卵),就是卵生;如果動物媽媽生出來的是小baby,就是胎生囉~:P」。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唷。
排版很糟Orz怎麼跟我在word裡面排起來的不一
回覆刪除樣啊(囧)
小來老師:
回覆刪除是啊,我是 ptt 的 Yukie :)
還有,在 Word 中排版,貼到網頁上會很讓人失望的,還是在網頁編輯器
裡面編輯會比較好。
還有一點啦,就是無名的網頁編輯器也滿差的……很多效果會跳掉。所以這
就祇能認命了,要不然就是換到 blogger 啦 (我在用的部落格系統,由
Google 提供的)。
看到妳這篇長文解釋卵生、卵胎生(併入胎生)、胎生,讓我有多一點的瞭
解,謝謝妳。
不過我的問題又來了……XD
之前查海馬的資料時,有提到小海馬成熟時,雄海馬會有類似陣痛的反
應,所以才知道要將小海馬產出來。所以好幾個網站上的資料都將海馬歸
為卵胎生了。
現在這麼一來,海馬要歸為胎生了嗎?先將卵產到體外的胎生?而且是在
雄性的胎生?
我現在腦袋好亂啊!!XD
謝謝
回覆刪除老師好久不見阿
回覆刪除我是青黴菌﹝老師應該猜ㄉ到啦﹞
最近過ㄉ好ㄇ
恩,你好!
回覆刪除我是一個高中生
然後我是參加生研社的
我們要做社展
我們的題目是:動物的傳宗接代
能給些什麼意見嗎??
感覺範圍好廣
而且我們是上課給學長姐
如果再說些課本上有的東西...那..有點
有什麼課外的影片嗎?
能給點方向嗎?
你整理得好用心,是一個用心的老師!!
回覆刪除也可以參考一篇文章
爬行動物的卵生和胎生在演化上的意義
杜銘章 科學研習三十八卷第八期
上頭就介紹得很仔細!!
不錯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