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貓頭鷹,owl,owl。

說到貓頭鷹,一定會聯想到的是哈利波特的好伙伴嘿美,
一隻雪白的貓頭鷹,只可惜作者羅琳最後把他賜死了,
我還因為這樣難過了很久。

但是真正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他,
是到竹教大修課的時候,
老師撿到了一支落難的領角鴞,養在教室裡頭。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lesliebud&book=16

通常白天即使不關籠子,他也不會飛出教室,
不過比較刺激的是上課上到一半他可能會突然飛到黑板、電燈罩上,
或是飛到講桌、實驗桌上嚇到大家這樣...:P
有時他就站在一個舒服的地方跟我們一起上課,
下課我們再跟他玩、餵他吃東西。

突然想到他,是因為今年生物奧林匹亞初試問到關於貓頭鷹的問題,
「貓頭鷹的眼睛能不能轉?有幾趾在前幾趾在後?」

**貓頭鷹的眼珠不能轉動,只能直視,所以要看不同方向的物體就必須要轉動頭部,
  所以貓頭鷹的頭部可以轉2
70度,一般鳥類只能轉120度。(這是在百萬小學堂有出現過的題目。:P)
  貓頭鷹的頭部可以轉動那摸大的角度,是因為他們的頸椎多了好多節,
  一般哺
乳類動物只有7節,但是像領角鴞有14節頸椎。

**貓頭鷹是色盲,色覺只有灰階,是因為他們眼睛內桿狀細胞(明暗)超多,但椎狀細胞(色彩)很少。
  也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對
光線非常敏感,適合夜間活動,但是白天的明亮可能就不適合他們。

**貓頭鷹的爪子是獵食的主要工具,腳趾呈現三前一後,
  但第四趾(外趾)可以往後轉,呈現兩前兩後,以利抓
緊獵物。

可以看到他的腳趾,三趾在前,一趾在後。

參考資料:
1. http://enjoysci.narl.org.tw/nlac/?p=52  科學探索交流網--實驗動物科學館
2. http://www.bud.org.tw/deliver/deliver_030917.htm  科學小芽子-科學宅急便
3. http://www.945enet.com.tw/epaper/contents/ha/076/02_2.htm  吳志典老師,康軒-快樂教師電子報

ps.查了字典,發現owl這個字還真可以拿來說是「常熬夜的人」、「習慣夜間活動的人」。
    可以拿來形容「神情嚴肅的人」,是因為貓頭鷹看起來總是像個老頭一樣嗎?:P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蒼蠅的味毛

「莫要打哪,蒼蠅在搓著牠的手,搓著牠的腳。」



提到蒼蠅的味毛,就不禁讓我想起之前在國文課本中讀到的這句日本俳句。



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夏日炎炎,享受美味又清涼的西瓜大餐,連蒼蠅都想分杯羹。

蒼蠅停在果皮上,搓搓手,很像以前人製作麻繩,搓揉麻纖維的樣子。

所以「蠅」這個字,就是好像搓著麻「繩」的「蟲」組合而來。



蒼蠅搓手搓腳,是要清理他的腳端。

腳端的味毛兼具「鼻」嗅覺器與「舌」味覺器的功能,

但是對味覺中的「甜味」特別敏感。

通常對動物來說,甜味代表「養分」的來源,利用對甜味的搜尋,

尋找適合繁衍下一代的場所。



參考資料來源:

1.科學人網站:科學書報報。「黑道昆蟲記」,朱耀沂著。

http://sa.ylib.com/book/bookshow.asp?FDocNo=269&DocNo=427&CL=34



2.台北市立圖書館網頁。

http://kids.tpml.edu.tw/sp.asp?xdurl=DR/library03_1.asp&id=18695&mp=100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來唱歌吧]化學是你 化學是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Hrddpop8I&feature=share

這首歌是北京大學校長作詞,
希望可以告訴大家,
化學其實跟我們的生活是一體的,其實化學是很可愛的>///<

各種生命現象都是建築在各種代謝的化學反應過程,化學如此神奇:
D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自然野趣DIY 創作競賽

一、活動主旨

大自然是活生生的藝術教室,隨著四季的更迭交替,不時變化著一幕幕動人的樂章,而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從生命的孕育到枯萎腐朽,自有其生態和生命美的價值。本活動鼓勵民眾運用自然的素材,
以豐富的想像力創作生動活潑的作品,呈現自然中物物皆美及珍惜自然的觀念。


二、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三、參加對象


社會大眾,不分年齡、國籍


四、作品內容



  1. 運用自然的素材,以豐富的想像力,創作一幅平面展示的作品。
  2. 展現自然之美無所不在,物物皆有其價值的觀點。

五、作品格式規定:



  1. 作品規格:尺寸以40×60公分的厚紙板或薄木板為襯底,厚度不高於15公分
  2. 素材:運用步道上撿拾的自然物(葉片、樹枝、果實、石頭)為主,
    可輔以圖畫、素描、圖片、照片等各種平面素材,不拘型式創作。自然物應先陰乾處理,
    以免容易潮濕長霉。(得獎作品可保存至民國
    100年底展出)

六、參賽方式



  1. 本活動一律採線上報名(開放日同收件日期),參賽者請列印活動報名表並填妥著作授權同意書,
    連同翻拍作品圖片
    (8×12)以掛號郵寄或親自送至: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 收,信封需有「自然野趣DIY參賽字樣,郵寄以郵戳為憑。
  2. 收件日期:
    第一階段:201010120101029。參賽者繳交翻拍作品圖片(8×12)及列印報名表,
    提供第一階段初選評審。

    第二階段:20101151112。公告初選名單後,經通知再繳交原作品。
  3. 參選者送件繳交作品時,請自行保護作品,作品運送過程中受損,請自行負責。
    親自送件者,應於期限內送至收件地點,逾期不予受理。
  4. 參賽作品概不退件,未得獎作品若欲取回,請於公布得獎日一個月內自行取回。

七、參選規定



  1. 每人報名作品不限件數,但前三名及優選每人限得獎一件。
  2. 參選作品凡已獲其他單位獎項者,不得重複參賽。
    作品如係抄襲他人作品或有侵害他人著作權者,
    除自負法律責任外,並取消獲獎資格。
    上述情事如已發給獎金、獎狀時,所領獎金、獎狀應繳回主辦單位。
  3. 得獎人需簽訂「著作授權同意書」,
    得獎作品之圖文內容完整著作權均讓與主辦單位農委會林務局所有,
    並可提供所屬相關業務單位無限次數及範圍使用。
  4. 著作人格權屬創作者,主辦單位同意得獎人將作品圖檔以非營利方式自由使用。
  5. 本簡章未盡說明事宜,主辦單位得以隨時解釋、修正之。
  6. 請遵守以下使用素材的原則:A-不捉活的生物、B-不採折花木、果實、樹葉、枝條,
    C-不添加化學藥劑、D-不到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與保護區任意採集、E-不強取豪奪。

八、評審方式



  1. 評審委員:邀請生態與自然繪本的專家進行評審。
  2. 評審標準:創意度40% 、主題契合度30%、題材豐富性30%

九、獎勵方式


第一名(獎金參萬元)加獎狀乙張。
第二名(獎金貳萬元)加獎狀乙張。

第三名(獎金壹萬元)加獎狀乙張。

優選五名(獎金各陸仟元)加獎狀乙張。

佳作獎十名(獎金各參仟元)加獎狀乙張。


十、洽詢方式


 請電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02)2933-2233蔡怡珣。
相關活動訊息將於8月初詳載於本活動專屬網站:http://trail.e-info.org.tw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207作業1--生物新聞(99/10/29前繳交)

1.資料來源:報紙、雜誌、電子報的新聞報導
2.主題:與園藝、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相關(要能說出相關性!)
3.年份:97/1/1到99/10/28的新聞
4.格式:
  (1)請用A4紙,歡迎使用回收紙,最多不超過4頁。
  (2)請附上原始新聞稿,可剪報、影印、電子報的檔案。
  (3)請務必註明新聞資料的日期、作者、來源。(對作者致上最敬意!)
  (4)以下內容請親筆書寫,打字不計分:
 A.請你簡單敘述這篇報導的內容摘要。(100~150字)
B.請你說明為什麼你會選擇這篇報導。(100~150字)
C.請你說說看完這篇新聞之後你有什麼想法?(100~150字)
D.(加分題)你覺得這篇報導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100~150字)

5.請準時繳交作業!

2010諾貝爾生醫獎--得獎的是...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0/

恭喜試管嬰兒之父--Robert G. Edwards先生!
(也許內政部可以拿這個打廣告,鼓勵台灣父母多生小baby~:P
確保我未來的工作機會XD)

在1978年Edwards先生跟他的工作伙伴史戴普托醫師幫助英國的布朗夫婦,
利用了體外授精胚胎植入(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技術(試管嬰兒),
生下了小路易絲,
現在路易絲也已經當了媽媽。
證實了利用IVF技術產下的小孩也能繁衍下一代。
不過可惜的是,史戴普托醫師已於1988年過世,
無法一同分享這份諾貝爾的榮耀。

看來,當初發展體外受精胚胎植入的生殖方式,
似乎也讓大眾有了很多疑慮,
「不是利用自然受孕生下的小孩是否無法生育?」
甚至有
「可能因為這樣培育出科學怪物嗎?」
「這是違反自然界的理論啊...」
這樣的說法出現,
使團隊的研究之路更崎嶇了。

但IVF的確幫助了許多的父母成功擁有了小孩,
而也推動了相關生殖技術的發展。
但進行人工受孕的媽媽真的非常辛苦,取卵的過程很不好受,
(我也有聽過為了懷孕連命都差點丟了的例子。)
有的時候我也會認為一樣要成為父母,
領養小孩也許也是相同的父母之愛,
但是這真的是取決於每個家庭的價值觀不同。

在高中生物課程提到「試管嬰兒(人工受孕)」的部分,
普通高中95綱要是在高二7-2生物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有提到原理(體外培養),
99課綱則在基礎生物(2)應用生物中對「生殖輔助醫學」進行討論。

IFV的簡單原理如下圖:

(圖片來源:翰林版高中生物(下)課本)

傳承基因、延續後代對每一種生物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事,
族群的延續讓地球有如此豐富的生物資源,呈現多采多姿的樣貌。
地球上天天都有「生殖」這樣大型的科學實驗在進行著。
或許IVF的延續,或許不單對人類的貢獻。或許到整個生物多樣性的維續。

也來看看這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862262/IssueID/20101005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2010科普閱讀年有獎徵文活動辦法

http://popsci.lib.ntnu.edu.tw/activity/paperrequest.step1.jsp

大家一起來看科普好書吧!

閱讀可以充實你的人生,如果也可以順便充實荷包那真是太好了:P

以下就是這次活動的好書推薦,
好多書我都好想看喔~

科普閱讀年100種科普好書
台師大圖書館推薦之600本科普好書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推薦100本中文物理書籍書評
向社會推薦優良數學科普書籍
吳大猷學術基金會:科學普及著作獎
台灣數學博物館:科普特區

最近在看的是"蘇老師系列",
蘇老師用他特有的風趣語言來談"化學",
更重要的他用簡單的語句,
解答了很多我們可能常常會聽到的一些駭人聽聞的謠言XD

不知道是不是我笑點太低,
看完蘇老師之後心情都會大好XD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新增上課投影片

[2013.06.05 update]

====新增科普影片連結,有興趣的同學請往下往下====



因為這本相簿的容量已經滿載囉~

所以東中的孩子們,

以後上課使用的ppt檔案,主要將放置在老師的臉書空間,

還是考量到由出版社所提供的資料不適合公開,

所以我將投影片的權限設為「好友」,

請有臉書帳號的孩子上「小來老師種苗場」專頁去看訊息。

如果沒有臉書帳號的同學,請在上課時間來找我存檔案。

----------

東中同學適用:

100基礎生物投影片:密碼「biology123」



已畢業同學適用:

生物技術概論投影片:密碼「biotech207」

高一基礎生物投影片:密碼「Biology123」

高二生物第七章投影片:密碼「biology789」



[科普影片區]

*生醫新藍海 http://ppt.cc/AM_R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http://ppt.cc/55b-

*公共電視「成語賽恩思」 http://ppt.cc/eBGq

*公共電視「好好吃實驗室」 http://ppt.cc/B3PZ

*大愛影音館「發現」2012 http://ppt.cc/QJE0

*大愛影音館「發現」2013 http://ppt.cc/G5Cw

*大愛影音館「呼叫妙博士」2012 http://ppt.cc/OaER

*大愛影音館「呼叫妙博士」2013 http://ppt.cc/2BX5

*大愛影音館「大愛醫生館」2012 http://ppt.cc/1xN1

*大愛影音館「大愛醫生館」2013 http://ppt.cc/yzM6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動物生殖-卵生、卵胎生、胎生


感謝Yukie及自然而然對「胎生」與「卵胎生」的定義提出了討論,

(
請問Yukie是批踢踢教師版上的那位Yukie老師嗎?)



我想就目前手邊有的資料來看看高中教科書上對「卵生、卵胎生、胎生」的說法。



就目前95綱要的高中生物,將動物生殖放在必修生物下冊,教授高二的孩子。

但並不是所有版本皆有提到使用「受精卵發育的場所及養分的來源」將動物分類。



1.
課本未提到「卵生、卵胎生、胎生」的版本有:龍騰版、南一版。

也許作者參考國中九年一貫的教材,發現國中有提過卵生、卵胎生、胎生的動物分類,

所以在這邊就不多提吧(不過這也是我自己的猜測罷了。)



2.
將動物分成「卵生、卵胎生、胎生」的版本有:康熙版、全華版。

不過在敘述上,兩個版本皆對「卵胎生」的分類有補充說明:

(1)
在全華版課本p.57有以下說明:

「孔雀魚、鯊魚和某些爬蟲類等,受精卵雖然也會在母體內發育,但其胚胎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分,多由受精卵本身提供。......部分在母體內的鯊魚胚胎,會藉由卵黃囊所形成的卵黃胎盤,與母體進行血液交流,以獲得養分。

文中出現了「卵黃胎盤」一詞,似乎為了說明有些卵胎生動物的胚胎與母體間也存類似胎生動物胎盤,微血管間物質交換的關係。



(2)
康熙版課本則使用「卵生」、「卵胎生」、「胎生」的定義。不過在康熙版的教師手冊p.68有說明:

雖然有些學者發現卵胎生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能產生一些微血管狀的構造與母體體壁相連,藉此與母體交換部分物質,因此將卵胎生動物也歸為胎生動物,但是,胎生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當中具備複雜功能的胎盤,胎盤除了讓胎兒能夠與母體交換物質外,尚可分泌多種激素用以協助胚胎正常的發育。顯然,胎生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與卵胎生動物有很大的區別,所以一般的生物學教科書依然將動物分成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類動物。」

教師手冊中的解釋說明作者仍將「卵胎生」及「胎生」分開定義的原因。



3.直接將「卵胎生」併入「胎生」的版本:翰林版。

在課本p.44的說明中:

「卵生(受精卵在母體外完成發育過程,胚胎發育所需的養分均由卵提供);胎生(「含傳統分法所謂的卵胎生及胎生」),除了鴨嘴獸、針鼴之外的所有哺乳類動物、大多數的軟骨魚、某些兩生類、極少數爬蟲類為胎生,胎生哺乳類動物的胚胎在母體特定器官中發育,並藉由臍帶及胎盤等構造,自母體的血液中取得發育所需之養分。」

「卵胎生」一詞則出現在旁邊的知識補給站當中。

所以作者應該已經接受將「卵胎生」併入「胎生」分類的這個概念。



我嘗試上網搜尋一個比較確定的說法,但是也許是搜尋的方式不對,也沒有找到比較具可信度的參考資料。



在高中教材當中第一次出現將「卵胎生」併入「胎生」分類的概念,目前我找得最早的資訊,應該是來自92年的生物科指定科目考試閱讀題。大考中心使用了以下這篇文章:

「動物學家原先認為爬蟲類和哺乳類的胎生並不相同,因為哺乳類有胎盤使胚胎和母體相連並獲得養分,而爬蟲類的胚胎則無特殊構造與母體相連,胚胎所需的養分全來自卵黃,因此爬蟲類的胎生被稱之為卵胎生以別於哺乳類的胎生。但後來動物學家發現卵胎生到胎生其實是個連續演變的過程。最初的變化只是延長受精卵留在母體的時間;接著演變到胚胎利用卵黃發育至要孵化時才離開母體;之後有些種類的卵黃變少以致於胚胎需由母體獲得養分才能發育成幼體;後來甚至有些種類還演化出類似胎盤的構造。另,若將特定電解質注入某些沒有明顯養分供給構造的母體,很快的就能在胚胎測到此物質,顯示母體能將養分傳給胚胎

爬蟲類學家於是在1970年將爬蟲類的生殖方式分成胎生和卵生兩種,而不再使用卵胎生這一名稱。目前在爬蟲類卵生的定義是指卵被產出後一至數月幼體才孵化者;而胎生則是指胚胎在母體發育完全後才被產出者。在剛出生時有些幼體會包覆在薄膜內數天後才出來;有些則在母體內或一離母體即破膜而出並立即能獨立行動及攝食。

現生爬蟲類有四個目,其中唯獨有鱗目才有胎生的種類。有鱗目約有7150餘種,其中約有1/5為胎生。胎生可以減少胚胎被捕食和真菌感染的機會;也讓胚胎在水分和溫度恆定性高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若無特殊防衛力,懷孕母體被天敵捕殺的機會也大幅提昇了。胎生顯然是較晚才演化出的生殖方式,當外界環境非常不利於胚胎發育時,胎生較會因天擇而保留下來。水生種類或禦敵能力較強或生殖個數少的種類,也較可能演化出胎生的生殖方式。」



在傳統分類上
(?)我們還是將爬蟲類的卵在母體內孵化的方式定義為「卵胎生」,但出題老師根據這篇文章也提出題目,讓學生推測有關科學家的胎生動物演化推論:

「下列有關爬蟲類生殖的敘述,哪些正確(多選)  (A)沒有胎盤的構造,母體的養分便無法傳給胚胎 (B)卵生演變成胎生的過程中,受精卵留在母體的時間逐漸縮短 (C)卵生演變成胎生的過程中,受精卵的卵黃量有減少的趨勢 (D)幼體一出母體力可就能獨立生活者才算是胎生  (E)以前歸在卵胎生的爬蟲類現在應歸在胎生類。」

「根據卵生和胎生的優缺點加以推論,哪些情況可促進胎生的演化?(多選)  (A)禦敵能力弱的物種  (B)子代數量較多的物種  (C)寒冷的生活環境  (D)溫暖穩定的生活環境  (E)雨量和溫度變化快速且難以預期的環境。」



不曉得大考中心可否提供這篇文章的出處?或許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訊息。



我也詢問了
Campbell大神(當然我沒辦法觀落陰XD),在Neil A. CampbellJane B. Reece6版的中譯本,也是依據「受精卵發育的場所及養分的來源」將動物分類成卵生、卵胎生、胎生。但是因為書中使用的例子為「鯊魚」的生殖,p.855文中提到的是: 

的某些種類為卵生的,直接產卵於體外、發育且孵化;其他種類為卵胎生,利用自己所攜帶的卵黃發育為一幼體,在子宮內先行孵化後再產出。還有一些種類是胎生,幼體在子宮內發育,出生前藉由胎盤自母體血液中得到養分,待發育完成後產出。




不過讀完這段我也出現了一些困惑:



我的認知是「子宮」在胎生動物母體內有其特定的解剖構造,例如子宮內膜可以與胎生動物的胚外膜形成胎盤以交換養分。但是文中對鯊魚的生殖,也都出現了「子宮」這個詞。有沒有鯊魚達人可以解答一下鯊魚的子宮長什麼樣子呢?

而在正文後的詞彙中:

(p.1579) oviparous
卵生的:形容幼體是由產在母體之外的卵孵化而來的發育形式。

           o
voviviparous 卵胎生的:形容幼體是由留在母體子宮內的卵孵化而來的發育形式。
 

 
(p.1602) viviparous 胎生的:形容一種動物胚胎發育形式,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藉由血液經胎盤提供養分,待胚胎發育完全後再離開母體。 

在卵胎生的部分略過了胚胎養分來源的形式,可以說在卵胎生與胎生的分類上,「養分的供應方式」存在著中間地帶。或也提示了動物可能在生殖上演化的漸進程序:提高胚胎待在母體內的時間,增加下一代的存活機率。



而在一般科普書籍及網頁中,僅分為「胎生」與「卵生」兩類的方式也慢慢被大家接受。

例如在「逛超級市場學生物」一書中,p. 89文中提到:

「軟骨魚繁衍後代的方式,分成卵生與胎生兩類……白斑角鯊是一種胎生鯊魚,鯊魚寶寶會在子宮裡藉由卵黃的營養成長,等到體長有2033公分左右才會誕生。……
而魟魚裡繁殖方式最有趣的要算是赤魟,因為魟魚媽媽會由子宮壁分泌很有營養的乳汁來撫育幼魟。在鯊魚中最進化的白眼鮫類、雙髻鯊類就像哺乳類一樣,幼鯊經由胎盤組織與臍帶,從母體取得養分成長。」 



科學小芽子網站中的問與答
(http://www.bud.org.tw/answer/0310/031007.htm)也有:

在新近的生物學界中,慢慢已有共識不用「卵胎生」這個分類了(只是,許多科普書刊或一般大眾,仍還沒有改過來),因為不易定義,又易有混淆;所以一律視為「卵生」,因為這些所謂卵胎生的生物,牠們的胚胎也是以卵內的營養物質為營養的來源,和卵生是一樣的,只是受精卵孵化的位置不同。
 

不過這裡他似乎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將「卵胎生」歸類在「卵生」分類中。



看起來大家的見解似乎不大一樣啊。
XD



若根據將「卵胎生」併入「胎生」的說法,我會跟學生說:

「如果動物媽媽生出來的是蛋(),就是卵生;如果動物媽媽生出來的是小baby,就是胎生囉~:P」。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唷。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蛇類的生殖-台灣的胎生蛇類

今天在檢討考卷的時候,小朋友問道:
「台灣屬於卵胎生的蛇類有哪些啊??」

現在動物有性生殖的分類上,有些文獻都會把以往所稱的「卵胎生」歸類在「胎生」一族當中囉,
在搜尋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棒的網站:

「小青蛇的小秘密」

其中有一篇就是在介紹台灣的胎生蛇類,還有很多非常棒的照片喔~
http://blog.xuite.net/snakejoan/snake/22665740


給大家做參考~:D

[對於選擇蛇作為喜好的王者們啊,一向都是讓我非常敬畏的 m(_  _)m]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moodle新開張。

給台南慈中的大家:
老師的moodle啟用囉~
高二的同學,我已經將目前第七章使用的ppt檔案放在moodle 上囉,
希望未來可以新增一些東西:P
(我是moodle的初學者,
如果你們知道moodle有什麼好玩的功能也可以回覆告訴我喔 ^^)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新聞]手上細菌 也可指認罪犯‏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0/03/17 04:11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


15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最新研究指出,
孳生在人類手掌的細菌群像指紋一樣獨特,
未來刑事鑑識人員可利用一個人接觸物體表面之後留下的獨特細菌組合,
循線指認嫌犯與被害人,
以後在犯罪現場收集到的罪犯手上獨特細菌組合,
將可發揮與指紋一樣的指認功效。

領導這項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生態和進化生物學助理教授菲勒強調,
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的東西,上面必定會留下獨特的細菌痕跡。
他指出,儘管這項研究計畫仍在初步階段,
但認為這種科技有朝一日會成為刑事鑑定專家蒐證的利器。

菲勒及其同僚從一個12小時內沒有人使用過的電腦滑鼠採集細菌,
再與電腦主人和其他隨機抽樣270人手上採集的細菌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與電腦主人手上細菌比對最接近。
他們另採集3台電腦的鍵盤,接著化驗出細菌的DNA,
然後將結果與鍵盤使用者指尖上的細菌做比對,以了解每個人手上的菌種,
與從未摸過的鍵盤上的菌種是否重疊。
研究人員指出,每個人手上的細菌「專屬個人」,比起從沒用過的鍵盤,
自己的鍵盤上細菌更接近手上細菌。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高二上課投影片

各位台南慈中的同學大家好:

如果你需要觀看老師的上課投影片,

高一基礎生物的部分,密碼是「生物123」。

高二生物(下)第七章的部分,密碼更改為「生物789」。

請搭配上課內容服用。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新聞]子宮頸癌細胞株(HeLa)








不死細胞帶來重大醫學突破  源自美黑人婦女‏
(中央社台北2日電)更新日期:2010/02/02 01:24
(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教授拉卡涅洛(Vincent Racaniello)
在微生物實驗室裡研究的細胞,
是過去百年來若干醫學突破的偉大功臣,
這些並非普通細胞,而是大有來頭。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這些細胞稱為「子宮頸癌細胞株」(HeLa),
最初用來研究小兒麻痺疫苗,和協助開發對抗癌症、流感及帕金森氏症的藥物,
也用來研究基因圖譜和複製技術。
Hela甚至還用來測試原子輻射的影響,並且送入外太空。

所有不斷增生的無數HeLa細胞,
其實源自60年前逝世的美國黑人婦女拉克斯(Henrietta Lacks)。

30歲的拉克斯於1951年因子宮頸癌到巴爾的摩(Baltimore)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Johns HopkinsHospital)接受治療。
在她去世前,醫生採集她的一些腫瘤細胞進行研究,卻從未告知她。

書籍「拉克斯的不朽生命」(The Immortal Lifeof Henrietta Lacks,暫譯)
的作者思科魯特(Rebecca Skloot)表示:
「他們從未徵求同意即採集細胞,這是當時的標準作法。」

拉克斯於當年稍後去世,但她的細胞竟然繼續活著,
且不斷增生,提供全球研究人員源源不絕的實驗細胞,
最後更讓研究公司從中獲利。

思科魯特說:「很難估計創造多少金錢,但的確是一筆很大數目。」

此外,更令人意外的是,拉克斯的家屬沒人知道這件事,
時間超過20年。當他們終於在1970年代聽到這個消息時,
他們感到非常震驚,然後變得相當生氣。

拉克斯的親人說:「這就是讓我們不解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這件事一直是個祕密?」

儘管一些公司出售HeLa細胞賺進數十億美元,
拉克斯家族卻很窮,更諷刺的是,有些親人還負擔不起醫療保險,
不過當拉克斯的家人越來越了解HeLa細胞對醫學的貢獻,
憤怒逐漸變成驕傲。

拉克斯的兒子說:「令我感到高興的是,我的母親為世界作出了貢獻。」
不過即使到今天,拉克斯的細胞不斷讓一些公司賺滿荷包,
但她的家人從來沒有拿過一分一毫,也沒接獲任何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