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1日 星期六

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

之前生物課,毓瑾老師有說過翁啟惠院長的故事喔~

還記得嗎?

讓大家複習一下吧 ^^

---

中研院新科院長翁啟惠 追求興趣 永不嫌遲

撰文:李喬琚



即將在今年10月接任中研院院長的翁啟惠,

在美國聖地牙哥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

這位即將擔任中華民國最高學術機構的負責人,小時候成績平平,

但是長大後勇於追求自己的興趣,得到今日成就。

「追求自己的興趣,永遠不會太遲。找到興趣,堅持下去。」

正是他的人生寫照。



「學術這條路要靠興趣支撐,若做學術的背後是為求取名利,

是不對也終不會有成就的。」這是翁啟惠對學術的熱情與忠誠,

也是靠著興趣,翁啟惠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翁啟惠,這個台灣稍嫌陌生的名字,即將於十月接掌中央研究院院長。



今年五十八歲的翁啟惠,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身材也較一般中年人來得清瘦些,深邃的眼神中透著思考的智慧,

說起話來不疾不徐,談話中予人「有幾分事實,就說幾分話」的感受,

非常的「科學家」。



翁啟惠出生嘉義義竹,在鄉下小學裡,升學班只有兩班,

成績平平的他差點進不了;小學畢業時,上台領獎的名單上沒有他;

至今回想,在念大學前,

翁啟惠最驕傲的仍是「我是台南一中壘球擲遠的紀錄保持人。」



聽他說起小時候的事,不得不令人驚訝,

這位在國際學術界赫赫有名的醣類學專家,過去並不是名列前茅的資優生,

更不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而是一個單純陶醉在體育、美術、書法的孩子。



■天生反骨 雖然小學成績平平,他仍堅持 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談到自己的求學過程,翁啟惠形容自己小學四年級以前成績不好,

小學老師慣以學生成績排名次,的確讓他小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到了五年級,像是突然開了竅似的,成績變好了。

但是他總用自己的方式來想問題、找答案,

而永遠記不住雞兔同籠要用什麼公式來解,

「有點反抗權威(against authority)的教育方法吧。」

但他也慶幸自己在另類的求學過程中,碰到了幾位好老師。



「考上台南一中,大概跌破大家的眼鏡了。」

翁啟惠回憶在台南一中讀書時,學習是十分平衡的。

除了念書以外,他畫畫、寫書法,也喜歡運動。

在高一時,他對化學產生了極高的興趣。



當年他以第四名的成績可保送清大化學系,前三名則保送最熱門的台大醫科。

但在父母傳統的觀念與期望下,

翁啟惠高三下學期才從數理組轉到生物組參加聯招,

希望能進入人人心中的第一志願醫科,

不過,最後卻僅以第二志願進了台大農化系。



「從前念書選系,好像不是為了興趣。」

念了四年,翁啟惠發現自己對化學仍是如此地鍾情難忘,

直到當完兵,進入台大化學系教授王光燦的實驗室做助教,

此時,他接觸蛋白質合成研究,真正感受到接觸自己喜歡的研究非常開心,

「追求自己的興趣,永遠不會太遲。」



王光燦教授後來到中研院生化所擔任研究員,

一九七二年翁啟惠也跟著老師到中研院,從最基層的助理員做起,

三年後,又升了一級成為助理研究員,

四年後決定至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

而他的學術生涯自此有了重大的改變。



他是有史以來,MIT第一位直接從台灣招收的化學博士生。

三年念完博士,四年成為正教授,

後來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樣的殊榮在學術界難得一見,

在台灣除了他,還有現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



在中研院七年研究期間,翁啟惠雖然「官位」不高,卻發表了三十五篇論文,

「那段時間,我完完全全投注在研究上。」

同時,也完成了終身大事,與在北一女擔任美術老師的女友劉映理結婚,

一年多後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女兒郁琇。



在申請MIT的同時,

他也向學術界知名的白德賽(George Whitesides)教授毛遂自薦,

並如願地做了他的學生。在開學前三個月,翁啟惠來到MIT,

白德賽一見到他,就給了他一個題目,但翁啟惠覺得方向有問題,

就提出了疑問,那個時候教授只丟了一句話給他,

「You should try.」(你必須去試試看)。



一星期之後,翁啟惠才又再見白教授,他仍提出質疑,

教授似乎不高興了,又消失了一個月。

翁啟惠只好用自己的方法尋求答案,一個月之後,他把實驗結果交給了老師,

「老師還是不理我。」心裡早已犯嘀咕,

隔天,翁啟惠被叫到辦公室裡,只見白教授丟了一篇論文給他,

竟是老師以他的研究,寫成了論文,「我在MIT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這樣出來的。」

至此,白教授對這位「反抗權威」的學生另眼相看。

而翁啟惠更視白教授為恩師與人生導師。

三年博士班期間,他一共完成二十多篇論文。



除了白教授,最了解翁啟惠的是當時正在MIT做博士後研究的張念慈,

張念慈是Optimer Pharmaceuticals創辦人兼執行長。

兩人的交情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當時他們在MIT的實驗室就在隔壁,

中午常一起吃便當、聊天、談研究。

對於翁啟惠,張念慈言語間吐露著欽佩,

張念慈說:「很快,你就會發現他的與眾不同。」



Optimer這家公司便是在翁啟惠鼓勵之下創立的事業,

主要以翁啟惠研究的多醣體合成技術,發展癌症藥物。

張念慈佩服他在研究上的創意和堅持,翁啟惠有學者的執著,

也有創業人的思惟,他深信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是要解決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這也是科學家最大的價值。



■執著熱情 學術之路飽受寂寞與挫折,一做三十年



繞了一圈,最終在大學畢業後轉到自己最愛的化學,

這讓翁啟惠更加體會無論做什麼,一定要有興趣才能做得好,

尤其學術之路是寂寞而且飽受挫折的,

「實驗大部分是失敗的,你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選擇堅持。」

興趣就是支撐他度過難關、在挫敗中再站起來的動力。



三十年前,他就開始做冷門的醣類研究,常拿不到經費,

也感到挫折,現在這個議題變得重要了,

翁啟惠深感,這一切看自己如何把它的價值創造出來。



從MIT完成學業後,內向性格,

讓他拒絕當時如Genentech等藥廠主動提供的工作職位,

「企業界不是我的世界。」

事實上,翁啟惠有許多實驗室結果移轉業界,

但他總覺得自己的個性更適合在實驗室裡,而不是在企業界發展「人際」關係。



當時,翁啟惠只是想醣類在生物分子占有重要地位,一定有存在的價值,

「我很有興趣了解,才一做就是三十年。」

在生物領域中,核酸、蛋白質和醣類並稱為三大分子,

人體中的蛋白質有五○%是醣蛋白,

且幾乎所有的天然物都有醣這個物質,

但是它被研究得最少,也被了解得最少,更不知道如何去合成它,

「從科學角度,它有太多的未知。」翁啟惠說。



而翁啟惠今日在國際學術的地位

正是他融合化學與酵素反應而發展出的生物有機合成方法,

使得對複雜醣分子及醣蛋白的研究,由過去的非常困難或不可能,

變成可能,也開啟了多醣體及醣蛋白的基礎科學及臨床醫學研究。

他的研究對於轉譯過程中蛋白質的醣化及醣分子在生物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如癌細胞的擴散、病毒及細菌之感染、

幹細胞之分化、及醣化對蛋白質之構造與功能之影響等等)。



翁啟惠的研究結果,被學術界認為是繼李遠哲之後,

最有希望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人選。



■堅定力量 如果沒有妻子的支持 就沒有今日的翁啟惠



翁啟惠常跟年輕朋友分享他在學術上一路走來,就是靠濃厚的興趣支撐,

否則無法走長走遠。這份心思也體現在他的一對兒女身上。

二十七歲的女兒長住紐約,是專業畫家及雕塑家,

而她初進MIT念的卻是生物,大二因為興趣改念建築,

接著轉學到哈佛主修視覺藝術,再進了紐約藝術學院拿了碩士學位,

他認為,「是遺傳自母親吧。」兒子郁榮是MIT物理系畢業,

又因為在音樂方面有興趣,還在小提琴國際比賽上得過獎,

有入茱麗亞音樂學院的資格,現在選擇進入史丹福念電腦音樂。



言語間,他以孩子勇敢追求興趣為傲,也從不

認為他們應該要念一個「前途無量」的熱門科系,

因為他就是憑著興趣走過來,

「其實,要吃飽肚子並不難,但要保持自己的興趣才是可貴。」

倒是女兒小時,也是他最忙的時候,翁啟惠總希望能多彌補些,

和女兒也特別親,

「其實,現在真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談孩子,談學術,翁啟惠時時透露著對妻子劉映理的感謝,

「她的犧牲最大,我的今日也完全是因為她。」

劉映理來到美國之後,也在麻州藝術學院念書,

但看到翁啟惠整天都在實驗室裡,她決定放棄深造,

全心放在家庭,常常,孩子見不到父親,也靠太太安慰孩子,

讓他們了解父親的忙碌,她不僅支持翁啟惠,更是家庭最大的精神力量。



翁啟惠碰到重大決定時,劉映理總在一旁聽他,為他做分析,

無論翁啟惠最後的決定是什麼,妻子總是選擇支持,

「好在太太和我所學不同,能用另一種角度來看事情。」

平日能和家人去爬山,成為他最放鬆的事情,

而家就是翁啟惠覺得最能得到壓力紓解的地方。



對於未來的計畫,翁啟惠確定的是,他會堅持自己的研究,

奉獻所能,培養下一代,這是他最樂意,也最有把握的。



小檔案

翁啟惠 Profile



出生:1948年,嘉義

現職:美國SCRIPPS化學講座教授

   德國Max-Planck研究院科學諮詢委員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主任

   台大化學及生化科學特聘研究講座

學歷: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MIT有機化學博士、台大農化系

經歷:美國德州A&M大學化學系教授

   日本理化研究院尖端科學研究之醣科技實驗室主任

   美國國家科學院之國家研究發展委員會董事

   中研院生化所助理研究員




1 則留言:

  1. Sorry~我不確定是否認識你,但是可以因你而

    更認識如此優秀的人才(中央研究院新科院長翁

    啟惠)要謝謝你!Angela Wang~

    回覆刪除